建与撤背后的南海使命和担当
南海区行政服务中心在全国率先撤销收件窗口,受理事项全部下放镇(街),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


扫码一下观看更多精彩资讯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节点,标示出前行的航向。
11月17日起,南海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受理事项100%下沉镇街,意味着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实体收件窗口正式撤销。再次成为全国首创。
自2002年1月24日,南海成为全省首批设立区级行政服务中心的县区,走过了18年历程,先后在全国首创全区通办、跨城通办、湾区通办,推出“模拟审批”等创新举措,推动政务服务从“足尖”到“指尖”办事、从“人治”向“数治”转变,使简政放权做到了“放而不乱,放而有序,放而保质,放而不卡”,实现了为群众“解绊”、为企业“松绑”、为服务“添翼”、为发展“加速”。
今年是南海全面推进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关键一年。此次改革旨在通过线上加速,线下放权,进一步深化简政强镇,提升服务效能,更好地让镇(街)权责统一释放出更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推动南海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建与撤背后,体现了不同时期南海的使命和担当。
建 打造高效南海优化营商环境
地处珠三角腹地,作为“四小虎”之一的南海,曾开辟出一种发展路径——自下而上的草根经济、务实的社会氛围、廉洁的政务环境。无论从哪方面看,南海都是敢闯者创业的乐土。
当时,中国刚加入世贸组织不久,面对新一轮生产投资全球化浪潮,衍生了大量行政服务需求,随着国外投资不断涌向华南大市场,南海逐渐成为一块投资“洼地”。
与此同时,南海本地民企也在不断改造提升,寻求产品高档次、项目规模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企业不再将土地作为最大的投资成本,更看重不可预见的成本——政策、地方政府的变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吸引各种资本到南海发展?南海提出,要全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和竞争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造一种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长期以来,部门多、手续繁、速度慢、效率低、时间长是老百姓对政府行政审批投诉最多的内容,也是长期以来困扰着一个地方招商引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2002年1月24日,南海成立了全国首个区级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工商、技监、交通、卫生、公安、国土、规划、环保、市政等20多个职能部门进入中心办公,多达353个项目实行集中审批。
同时,南海积极响应上级“简政放权”的改革要求,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南海区政府对全区各类审核项目的时间进行大规模缩减,实行“承诺件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报批件在3个工作日内上报”的新行政审批制度。
2003年,一则题为《高效行政打造“南海速度”》的报道介绍,自实行行政审批提速以来,南海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速度明显加快,当年做到“一个工业投资项目30个工作日就可办妥各项审批手续,需时仅为原来的1/6。”“没有一个职能单位有超时办结的现象。”这让“南海成为了广东行政审批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事实证明,作为政府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直接关系到行政改革的深入推进,尤其在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政企关系,改善城市治理模式,塑造服务型现代政府新形象,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国内竞争力,增强国际吸引力,促进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大发展。
改 探索行政审批改革南海样本
改革,首先打开头脑中那扇紧锁的门。在推动行政审批改革的道路上,南海一直都是“乘风破浪”。
“作为区级行政服务中心,我们经历了一个全部事项集中在中心办事的年代。”区政数局行政审批改革科科长梁启锋说。
随着经济发展,2010年,南海区行政服务中心越来越难满足群众、企业的办事需求。为此,南海开始探索建立三级行政服务体系,通过简政放权逐步将70%行政服务审批事项下放到镇(街道),将80个事项延伸到社区办理。
伴随着简政强镇事权改革的试点和铺开,事权下放成为南海行政体制改革的主线之一,市往区放权,区往镇(街)放权,南海不断深化国家“放管服”要求,激活市场活力。
随着规范化的镇(街)行政服务中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居民、企业实现在“家门口”可以办事,与此同时,网上的办事大厅也全面实现区、镇(街道)、村居三级覆盖。
如今,南海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已经承担了全区近80%的办件量,成为政务服务的主阵地。更多审批事权下放到镇街的同时,南海也在推动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2013年12月,南海开出广东省首份行政审批“负面清单”,向社会公开355项禁限项目。同时公布的还有“准许清单”和“监管清单”,三份清单一起纳入网络审批和监督系统。全国知名的“三单管理”制度正式推出。
南海“三单管理”制度组成了事前告知、事中按标准、事后分类分级监管的链条,把“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布,既倒逼政府运作更加公开透明,也推动企业在市场经济轨道上“大步快跑”,发挥市场经济的正能量。
2015年,南海再次走在全国前列,全面实施行政审批“一窗通办”新模式,企业和市民只需在综合服务窗口排一次队、交一套材料就能办事。
2016年,南海区与荔湾区在全国首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在实体大厅“跨城通办”。随后,广州市白云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江门市等地,与南海达成了“跨城通办”。
当“跨城通办”经验被省内各地参考复制时,南海又在2019年5月全国首推“湾区通办”。与香港实现政务通办,是南海区推进的“跨城通办”的“升级版”,也是南海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真实写照。
正是得益于行政审批改革、信息化建设打下的良好基础,南海从“跨城通办”到“湾区通办”再一次于厚积薄发之中蜚声全国。
从“三单管理”制度到“一窗通办”新模式,从“跨城通办”到“湾区通办”,每次的改革,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更强了。
撤 顺应发展需要深化简政强镇
今年是南海全面推进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关键一年,也是南海再次腾飞的重大机遇。如何做好政务先行,更好地对接企业群众的需要?给南海行政审批改革带来了新课题。
从今年9月1日起,南海实施政务服务扁平化改革,在国内首推撤销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收件窗口,把政务服务资源、审批权限下沉镇(街道),逐步实现区行政服务中心受理的事项100%下沉到镇(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办理。
过去的60多天,南海完成了第一批295个事项的下沉。11月17日起,实现区级547个事项全部下沉镇(街)行政服务中心办理。
事实上,这次南海区行政服务中心撤销收件窗口,100%下沉受理审批权限到镇街,并不意味着区行政服务中心的职能改变,而是将七个镇街行政服务中心升级为七个区级镇街行政服务中心,“这次放权更彻底,只有权力沉下去,效能才能强起来。”梁启锋说。
南海的经济发展有着鲜明的特点:以民营经济为主,各个镇街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镇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呼唤着各种审批职权的下放。
“招商引资,为了提高吸引力,不少城市都在出实招。”桂城街道行政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说,要吸引企业,必须得在营商环境上多下功夫,为企业做好服务。然而,此前缺乏相关权限,镇街想用力但用不上力的情况时有发生。
南海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李毅佳表示,这次扁平化改革,不仅是对国家“放管服”改革的再落实再深化,也是深化城乡政务服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要求,可更好地让镇(街)权责统一释放出更多改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权力下放,并不意味着“一放了之”。梁启锋介绍,虽然区行政服务中心下放审批事权到镇街,但仍然肩负着统筹、指导、监督、评估的职责,把改革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区行政服务中心后台有一个行政审批系统,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会在系统里公示。镇街行政服务中心收件后,将录入系统,每个部门要按照承诺时间完成审批。”
本次改革涉及的552个事项100%网上可办,85%以上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超过100个事项可实现全流程网办,市民可通过“南海通”APP办理。
可以说,撤销了区行政服务中心收件窗口,缩短的不仅是审批与企业、群众之间的物理距离,更是心理距离。
撤销实体收件窗口的区行政服务中心,也有了新的使命。
区行政服务中心成立了重点项目代办服务中心,为纳入区级新建、改建、扩建的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的重点项目提供从项目招商洽谈、立项用地规划到竣工验收、公共设施接入、落地投产、政策兑现等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审批及服务事项的代办服务。
改革没有终点。南海将不断向纵深推进改革的锐气,插上信息化、数字化的翅膀,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旅程向前延伸。
南海政务服务改革大记事
2015年
9月
南海全面实施“一窗通办”,全国首推微信综合办事平台,“南海政务通”上线,实现掌上办事。
2016年
正式实施全区通办。
2月
南海区与广州市荔湾区全国首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在实体大厅“跨城通办”。
3月
省政府相关文件提出“南海标准,全省复制推广”,充分肯定南海标准化示范作用。
2017年
1月
在佛山市率先实施容缺受理、办理结果省内包邮。
7月
在佛山市率先实施政府扶持事项纳入“一窗通办”。
2018年
5月
全省首推“刷脸”微信办事,首次引入“刷脸认证”“电子证照”等互联网+技术,实现政务服务办事全程零跑动。
2019年
1月
南海区推出证照联办改革,成为佛山市证照联办改革先行区。
5月
全国首推“湾区通办”,“市民之窗”与远程智能柜台落地香港、澳门。
2020年
2月
推出第一批“不见面办事”事项目录和“最多跑一次”事项目录。
8月
印发第一批“免证办”事项。
9月
实施扁平化改革,全国首推撤销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实体收件窗口。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蓝志中文/珠江时报记者黄婷蓝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