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麦绍强畅谈桂城城乡融合发展思路
凝聚力量当先锋 三大片区齐发力

■桂城将重点建设三大示范片区,千灯湖片区是其中之一。 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系列访谈
编者按
9月27日,南海召开全面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推进大会,全区将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城镇、农村、产业和生态合理分区、相对集聚、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全面融合,为广东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探路。面对南海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一大事,南海各镇街、各部门如何落实任务、高质量助推实验区建设?即日起,珠江时报推出“城乡融合看南海”——南海区全面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系列访谈,邀请实验区建设的牵头单位及各镇街主官畅谈接下来的工作思路。
南海全面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工作正火热推进,作为南海中心城区的桂城将如何担当作为?近日,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麦绍强接受珠江时报采访,畅谈桂城的城乡融合发展思路。
“围绕建设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先行示范区的目标,桂城街道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自觉扛起主体责任,重点建设千灯湖、映月湖、文翰湖三大示范片区。”麦绍强表示,桂城将在组织上给予强力支持,任务上有序推进落实,全方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助力南海完成省委赋予的历史使命。
形成合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省委决定把建设实验区的重任放在南海,是对南海寄予厚望、希望、众望。“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佛全域同城化,以及实验区建设的机遇,我们将全力以赴,以实现二次腾飞。”麦绍强对桂城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对于桂城来说,我们有基础有条件在全区争当先锋和建设先行示范区。”麦绍强说,为了全方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桂城街道成立了创建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多部门形成合力,希望集全桂城之力围绕实验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打造三大示范片区,实施五大工程,推进八大项目,努力实现桂城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桂城街道将进一步理顺街道、社区两级权责,完善改革容错机制,激发和调动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凝聚党员干部、各路英才的磅礴力量参与实验区建设。同时,不断加强与区委区政府及区直部门的沟通对接,健全改革联络工作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桂城推进实验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支持指导力度,凝聚工作合力。
在财政支持方面,桂城街道进一步整合专项资金,建立健全推进实验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在政策制订、资金安排等方面更大力度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城乡融合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
桂城街道还专门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地区实践经验总结,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麦绍强说,目前城乡融合仍处于探索和推进阶段,桂城将努力为南海、为佛山找到更多优秀的经验和出路。
探索新路打造三大示范片区
《桂城街道推进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行动计划(2020~2022年)》已于7月30日发布,未来桂城将总投资1200亿元用于三大示范片区建设。麦绍强说,桂城城乡融合发展将以此为重要抓手,实施五大工程,推进八大项目,加快形成千灯湖片区打造金融中枢、映月湖片区建设品质都市、文翰湖片区推动科创发展的片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桂城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麦绍强说,村级工业园改造是推动实验区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突破口。接下来,桂城的城乡融合发展思路将在村级工业园改造、连片乡村振兴、整村改造这些工作中强力推进。
目前,桂城已拆除整理村级工业园约3700亩,基本完成年计划任务。桂城正加快推进夏北1876亩旧村改造以及北约等多个旧村改造项目,促进空间格局全面优化、城市功能完善提升,探索适合区域发展的城乡融合新路径。麦绍强说,结合广州黄埔区的经验做法,桂城将进一步调整整村改造的一些流程、政策等,加快整体改造步伐。
“把好的项目引进来,把优质的企业留下来。”麦绍强说,基于“金融+总部+科创”发展定位,桂城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优质企业在桂城建设总部,目前在谈多个项目,其中6个总部项目有望5年为桂城贡献超7亿元的税收。
“城乡融合发展”是个全国性的课题,这不单单是土地的利用问题,还涉及到经济制度、环境治理、城市管理等方方面面。
《行动计划》中五大工程包括基层善治、美丽宜居、服务创优等内容。麦绍强说,桂城还将抓好广佛全域同城化交通路网完善,提速番海大桥、港口路北延、长江路东延等项目建设,推动夏东路北延、清风路东延至广州,全力加速对接广州地铁10号线及19号线,进一步优化与广州的交通衔接,为广佛全域同城化建设打牢坚实基础。此外,桂城还将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借鉴城市社区“创熟”经验,帮助农村社区探索创建“巷长制”,发动村民参与村巷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相关报道详见A02版)文/珠江时报记者方婷
通讯员杜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