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广佛新城 南荔合作再升温
广州荔湾与佛山南海签署备忘录,合作共建广佛融合示范区

■广佛新城·科创智谷—广佛融合示范区规划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议广佛新城未来发展规划。

■荔湾和南海签署《广州市荔湾区与佛山市南海区合作共建广佛融合示范区备忘录》。
广佛全域同城化进程再提速。
昨天下午,广佛新城·科创智谷——广佛融合示范区规划研讨会在南海区召开,荔湾与南海两区的区长签署《广州市荔湾区与佛山市南海区合作共建广佛新城·科创智谷——广佛融合示范区备忘录》,宣布在两区边界区域规划共建70平方公里的广佛新城,把三龙湾、白鹅潭、千灯湖三个战略性平台联合在一起。
“在广佛全域同城化大背景下,打造广佛融合示范区可谓‘其时已至’。”正如南海区区长顾耀辉所说,随着广佛全域同城化的深入推进,南海荔湾合作的不断加深,广佛融合示范区必将成为“广佛之心、湾区极点”。
区级共融共建广佛融合示范区
不知不觉,广佛同城已经走过十年。携手与共,南海和荔湾一直走在广佛同城的最前沿。早在2015年,荔湾和南海已签署《共建广佛同城化示范区框架协议》,携手推进合作示范区建设。
对于南海与荔湾来说,同城化进程更快一些也是现实需要。一方面两区紧邻彼此,边界犬牙交错,唇齿相依;另一方面,两区发展思路有着更高的契合度。广佛新城概念的提议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袁奇峰表示,当前,荔湾区正全力打造广州市西部CBD——白鹅潭沿江总部经济带,但是,在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城市的主导发展方向是向南、向东,西部的荔湾携手南海做实“西联战略”,助力“广佛全域同城”,介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重心成为更现实的选择。而对于南海而言,向东加速广佛同城化,一直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为此,自2009年广佛同城启动以来,南海荔湾一直走在广佛同城的最前沿,从交通互联到政务通办,从河涌共治到警务合作,从边界共管到产业共融,两区的合作早已从单领域向全领域拓展。
时至今日,广佛同城已迈入全新阶段。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广佛极点,发挥广州—佛山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赋予了广佛同城化发展新的定位和使命。2020年1月,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佛两市签署协议共建“1+4”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积极探索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同城化发展。
就在上个月,《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建设总体规划》正式发布,提出将合力建设“1个先导区和4个片区”。在“1+4”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中,“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广州荔湾海龙”先导区和“荔湾—南海”试验区地处两市主城区间,既是城乡结合状态的“洼地”,也是都市圈核心融合发展的“主战场”。
在这个背景下,荔湾和南海签订《合作共建广佛新城·科创智谷—广佛融合示范区备忘录》,携手在两地边界共建广佛新城。广佛新城选址在“广州南站—佛山三龙湾—广州荔湾海龙”先导区和“荔湾—南海”试验区的交界处。该示范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包括荔湾的大坦沙、滘口、海龙围约28平方公里,以及南海的海北、黄岐、盐步、映月湖片区约42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广佛新城北至广佛高速、东至花地河、南至佛平路、西至佛山一环,区位十分优越。
然而,地处广佛黄金走廊带的这个区域,却是“城不城、乡不乡”。生态资源被建设空间挤压,缺乏系统性、多样性和功能性规划;边界地区产业则以传统中低端的五金、机械、纺织服装、印刷包装等制造业和批发业为主,空间上多分布于“大分散、小集中”的村级工业园内,产业组团各自为政,彼此之间联系不强,服务主要依赖中心城区提供。产业低端、基础设施缺乏、城市面貌落后、社会治理压力大等问题仍然突出。
这是南海的痛点,也是荔湾的痛点。为此,两区将在生态、产业、交通、服务等方面探索“全域、全线、全面”融合发展,构建“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协同格局,力争成为广佛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区区合作”的先锋典范。
在顾耀辉看来,打造广佛融合示范区可谓“其时已至”。特别是海八路—龙溪大道、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夏东路北延、海五路东延、港口路北延、大坦沙大桥、同心桥等一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有力推进,为两区的紧密合作提供了坚强支撑。
而对于荔湾来说,广佛融合示范区将有利于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共建高端高质产业集群。通过充分利用两地现有产业基础优势,加强产业配套协作,放大“1+1>2”的倍增效应,从而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广佛两市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事实上,广佛新城的建设还承载着广佛两地更高的期待。在广佛新城内,有三个战略性平台不可忽略。一是荔湾正全力打造白鹅潭沿江总部经济带,二是南海正大力推动千灯湖北延,三是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的主要功能区就在南海。
其中,三龙湾先导区围绕广州南站功能提升,发挥链接港澳、辐射内地的双向开放优势,打造产业新高地、都市新引擎、文化新纽带,重点培育创新、文化、会议会展、旅游赛事、高端服务等功能。
荔湾以白鹅潭商务区为基础打造沿江总部经济带,以现代商务和总部经济为主导,聚焦发展产业金融,打造粤港澳产业金融集聚区、数字经济产业中心、高端医疗健康中心、文化创意时尚中心,增强辐射力。
南海大力推进千灯湖城市轴线建设,依托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创客小镇、广佛智城等平台载体,打造高品质城市客厅,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三龙湾—白鹅潭—千灯湖”三位一体的发展态势,使得“广佛第三极”初具雏形,将以多元化的功能高地引领区域发展。
基于此,在打造广佛新城的过程中,两区计划将联合上述三个战略性平台,通过“三心一体”构筑“广佛之心、湾区极点”,引领、加持粤港澳大湾区西岸先进制造业产业带发展。
袁奇峰表示,通过发挥“三龙湾—白鹅潭—千灯湖”三位一体的发展态势,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广佛第三极”初具雏形,将以多元化的功能高地引领区域发展。
三位一体打造“广佛第三极”
互通互融建设广佛新城·科创智谷
广佛新城·科创智谷——广佛融合示范区究竟如何建设。现场,与会专家学者也围绕广佛融合示范区的规划与建设、产学研协同、科技创新驱动、生态发展等内容建言献策,贡献了许多金点子。
袁奇峰表示,南海和荔湾可以因应交通改善的机会,适时通过城市更新、土地整备,推动地区的转型升级,通过生态再造、交通再造、空间再造、产业再造等方面,探索“全域、全线、全面”融合,重塑互通互融的“广佛通衢”,建设“广佛新城·科创智谷”。
如在空间再造方面,两区可围绕轨道交通TOD站点重构功能组团,形成嵌入区域、缝合主城的网络化发展格局。在产业再造方面,广佛各自发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创新优势,密切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创新融合。
要推动广佛新城·科创智谷——广佛融合示范区的落地,重中之重的是共识、规划和架构。
“要推动跨行政区域协调发展,共识非常重要,我们和荔湾已经达成初步共识。”顾耀辉表示,南海将与荔湾区共同携手,举全区之力高水平打造该片区。待规划确立后,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高标准建设一批交通、环保、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为片区开发建设营造最好的环境、创造最好的条件。
荔湾区区长毕锐明则希望两区进一步深化合作,通过“市级共建”达到“区级共融”,在生产、产业、交通、服务等方面探索全线、全面融合发展,力争成为广佛全域同城化的合作典范。
“建设广佛新城·科创智谷——广佛融合示范区,要重视两区现有产业特色和基础,广州的第一特色是商贸,佛山的第一特色是制造,因此这个新城‘新’在广州商贸+佛山制造。”广东财经大学商贸流通研究院院长王先庆认为,可以利用数字化转型整合片区产业,以广州商贸+佛山制造为特色,打造商贸流通体系、服务业体系、产业体系相融合的平台。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会在于:港澳所需,广东所能,湾区所向。“我认为香港对佛山是有需求的,南海、荔湾要做大手笔买卖,实现全球资源、香港资本、广佛平台、国内市场。”
专家声音
景国胜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院长)
广佛同城走向融合,有一个基础就是交通先行,东京、纽约等城市的发展都是依托轨道交通。快线、高速地铁的到来,为广佛全域同城注入新活力,地铁站点建设及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后,片区发展前景可期。
广佛同城,既有广州的服务,又有佛山的制造业,两张网的交界地带就是最具活力的地方。不过,要注意区域规划,还要有一个运作机构,伦敦金融城就是在几个城市间划出一片区域,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运营,逐步试点推广。
马向明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在新一轮跨区域合作中,要摒弃传统的补短板思维,更专注于长板发展,尊重两种成本、两种制度、两种生活方式的和而不同,这样才有合作共赢的可能性和思路。此外,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发展逻辑要由“城、产、人”转变为“人、产、城”。
方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刘永亮文/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杨慧
刘永亮通讯员何欢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