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0年09月03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
    • 南海上半年日均新增 200多个老板
    • 企业勤修“内功” 积蓄发展动力
    • 你献一份爱心 困难学子圆梦
    • 西樵松塘村 榜上有名
    • 强化大湾区 知识产权合作
    • 国家防总终止 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第A02版:深度

    • 撤销区级行政服务中心实体窗口 南海底气何在?

    第A03版:今日南海

    • 南海上半年市场主体增量居全市首位

    第A04版:脱贫致富

    • 培育脱贫带头人 开启全村致富路
    • p33

    第A05版:关注

    • 院线观影复苏 南海成票房主力
    • 最快2秒! 南海智能电网“自愈”领先国际水平

    第A06版:城事

    • 逆行被逮正着 这次受教育了
    • 走进垃圾焚烧厂 学垃圾分类知识
    • 分享好故事 传承好家风
    • 凭老人身上一块牌 司机帮他找到家人
    • 丹灶汽车客运站 母婴室投用
    • 寻目击证人
    • 寻目击证人及死者家属
    • 规划调整公示
    • 规划调整公示

    第A07版:南海朋友圈

    • 推进垃圾分类 各地有妙招
    • 中国人寿商保理赔直付服务在禅城中心医院上线

    第A08版:时事

    • 铭记历史 砥砺奋进
  •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A07:南海朋友圈

推进垃圾分类 各地有妙招

2020年09月0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下称“新《固废法》”)于9月1日正式实施。新《固废法》明确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确立生活垃圾分类的原则;完善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等污染环境防治制度。此外,法律还对违法行为实行严惩重罚,提高罚款额度,增加处罚种类,强化处罚到人。

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的工作,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早在4月1日,南海区召开垃圾分类推进会,提出年内将实现全区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基本建成生活垃圾示范片区,2022年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本期南海朋友圈聚焦各地的一些垃圾分类管理经验,以期为南海垃圾分类提供借鉴。

北京

随意抛撒建筑垃圾最高罚 100 万元

日前,《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规定》正式对外公布。新规明确了建筑垃圾的一般处置要求。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当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要求单独堆放,并承担处置费用。

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应当对居民装饰装修房屋产生的建筑垃圾制定治理方案,明确建筑垃圾投放规范、时间和地点、监督投诉方式等事项,按照随产随清的原则及时清运建筑垃圾;确因客观条件不能对建筑垃圾随产随清的,应当按照方便贮存和保洁的原则,设置建筑垃圾临时贮存点,采取措施防止扬尘污染,并做到每5日内至少清运一次。

新规中明确提到,设置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场地、机械设备、排水、消防和环境卫生等规定和标准。市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开本市已经取得建筑垃圾消纳场所设置许可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名录。

实行建筑垃圾运输电子运单制度。建筑垃圾运输服务单位运输建筑垃圾,实行一辆车对应一份电子运单,如实记录建筑垃圾的种类、数量和流向等情况。建筑垃圾运输服务单位发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或者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交运的建筑垃圾与其他生活垃圾、危险废物混合的,有权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建筑垃圾运输服务单位有权拒绝运输,并应当立即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报告。

没按要求处置建筑垃圾的怎么处罚?新规中明确,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建筑垃圾的,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对单位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对产生建筑垃圾的个人处200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对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以拘留。

上海

“黑科技”助力垃圾分类

在干湿垃圾桶里植入一枚小小芯片,让家家户户的垃圾桶有了“实名认证”,每天谁家的干湿垃圾扔了多少、分得好不好,在后台的大数据平台上一目了然,这是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的垃圾管理新实践。

航头镇城市运行管理办公室主任吴平介绍,航头镇政府给每户人家发放了分类垃圾桶,由村环保合作社保洁员每天上门收垃圾。每个垃圾桶和垃圾运输车上植有智能芯片,在小桶换大桶时能识别干湿垃圾并称重。

垃圾车的运行轨迹和收运情况、每户人家的垃圾分类情况都能在村口服务站里的大数据平台上实时显示,经整合为职能部门的日常监控、决策分析和针对性的上门指导提供依据。

垃圾分类收集后,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好不容易费时费力分类了的垃圾,能不能被有效利用起来?

“尽管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各地推进迅速,但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混投现象。”上海交大中英低碳学院副教授李佳及其团队此前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写字楼只设置了干垃圾和湿垃圾两种垃圾桶,导致写字楼白领只能把可回收的饮料瓶扔进干垃圾桶里;而设置在马路边的垃圾桶,分为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不少人又把湿垃圾扔进了干垃圾桶里。

为此,这个年轻的老师带着学生一起研发了“超视觉垃圾分拣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将很快进入市场应用。这款机器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每小时可分拣垃圾5400次,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它的“视力”很好,可以在大量垃圾中快速精准识别可回收物。

至于湿垃圾,除了作肥料,它还能输出电力和热力。上海交大团队设计的“分布式餐厨垃圾能源化系统”中,如果将重量为40kg的餐厨垃圾投入其中,经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随后转化为电力和热力,其输出的电能大约可供1000部手机充满电。

南宁

启用大件垃圾处理中心

房子住得久了,总有些旧东西要扔,小物品还好处理,大件旧家具、旧家电往哪扔还真难住了不少人。前不久,家住南宁凤岭南某小区的陈阿姨就因为处理两张旧沙发的事情跟邻居发生了不愉快。

随着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正式迈入“强制时代”,让市民“头疼”的旧沙发、旧床垫等大件垃圾应该如何处置呢?哪里可以对这些大件垃圾进行处理?今年3月投入试运行的南宁三塘大件垃圾处理中心项目,让这一难题得到解决,填补了南宁市大件垃圾终端处理空白。

位于兴宁区三塘南路26号的南宁大件垃圾处理中心项目是南宁市垃圾分类配套首座大件垃圾终端处理设施项目,占地600平方米,总投资概算1009万元,每天设计处理规模可达100吨,负责接收处理从生活垃圾分出的I类家具,主要包括床架、沙发、椅子等具有坐卧、贮藏、间隔功能的废旧生活和办公器具。

该处理中心采用“机械破碎+磁力分选+压缩转运+焚烧发电”工艺对大件垃圾进行处置。大件垃圾被分批送上传送带,进入破碎机并被破碎成碎片。随后,碎片传送至磁选机中,铁丝、铁钉等金属材质自动分选出来,进行回收再利用,其他碎片经过压缩送入转运车辆,运至焚烧发电厂焚烧处理。

“目前我们这个大件垃圾处理中心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广西金水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南宁固废处置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每天基本只有七八吨处理量,多的时候十一二吨,收运回来的大件垃圾基本上当天处理完。据介绍,目前处理的大件垃圾基本上是由各个城区环卫站拉过来的,个人将大件垃圾运送至处理中心的基本没有。

该公司还计划在今年底前上线一个垃圾分类智能平台,今后市民可坐在家中预约上门收运垃圾。该平台收运垃圾包含厨余垃圾、大件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粪便垃圾等,市民在网络预约平台输入需要拉什么、距离多远就可以实现上门收运。

透视

推行垃圾分类考验精细治理能力

时下,垃圾分类已在多地落地生根。北京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仅三个月,取得厨余垃圾分出量显著提升、执法检查问题率下降等成果;上海垃圾分类达标率一年来从15%提高到90%;南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覆盖居民逾100万户……从效果来看,垃圾分类正在成为居民生活的新风尚。也要看到,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焚烧、填埋系统仍不完善,一些地方在推广垃圾分类时出现一刀切、走形式的情况,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狭窄胡同如何设置垃圾收集点?定时定点投放垃圾如何照顾上班族需求?这些具体而微的小事,影响着政策的执行效果,关系到群众的满意程度,更考验着精细化治理的能力。

垃圾分类旨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不能只注重形式,甚至“为分类而分类”。面对推广垃圾分类过程中群众可能出现的不理解、不配合,相关工作人员要在工作方法上动脑筋。例如,为解决厨余垃圾破袋投放容易弄脏手的问题,有的小区用上了全自动破袋智能机器人,有的小区加装了便民洗手池,在完成垃圾分类的同时让市民省心舒心。另一方面,要在工作态度上下功夫。尤其在实行垃圾分类初期,不能只堵不疏、以罚代管,而要看到知识普及的重要,理解居民生活的惯性,多一分耐心、多一些引导,帮助群众逐步实现“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转变。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源头治理”。从个人响应“光盘行动”,到相关企业减少提供一次性用品,再到相关部门制定包装材料的绿色标准,各方携手在垃圾产生的源头做减法,必将减轻垃圾分类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垃圾分类还是垃圾减量,都需要人们形成绿色生活理念、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可以通过创新宣传方式,制定激励机制,多措并举引导人们优化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人自觉加入到垃圾全过程分类、减量的行列中来。

改变生活方式是一个渐进过程,垃圾分类也必将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让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明确,垃圾治理之路越走越通畅,开启更加美好的绿色生活。

(综合《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南宁晚报》)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李正啟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