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垃圾分类这位老党员时常放家人“鸽子”
里水新兴社区党员黄祺胜全心参与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黄祺胜上门指导街坊分类垃圾。

“垃圾分类,美丽里水。各位街坊,垃圾收集时间又到了!”6月13日中午12时30分,在里水镇新兴社区侯王庙的巷子里,两辆分类垃圾车响亮的喇叭声由远及近地传到居民家中。
“娟姐,有无垃圾?”“黄伯,有啊,等下!”“好的,不用急……”70多岁的老党员黄祺胜和垃圾收运工人一起穿过巷子,来到街坊家门前,等街坊把分类好的垃圾拿出来,他们再拿到巷口的垃圾车上。
在新兴社区四个垃圾分类试点片区的居民印象中,每天中午、晚上,这位黄伯都会出现,不管是风雨天气还是烈日当空,他总是跟着垃圾收运车走街串巷,督促街坊们将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扔垃圾。有街坊评价黄伯“就是一个传奇”,而黄祺胜只是轻描淡写地回一句:“我只是一名党员!”
坚守岗位
为了垃圾分类
家人“约饭”都约不上
2017年底开始,黄祺胜作为一名志愿者,参与到新兴社区垃圾分类试点宣传工作,从早期的逐户上门宣传垃圾分类,到如今每天义务督导街坊分类垃圾,他放弃了一次又一次与家人聚餐的机会,始终坚守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上。
“他是最热心的老党员,一年365天都‘在岗’!”说起黄祺胜,新兴社区党委书记刘绍涛说,作为社区试点垃圾分类的第一批带头党员之一,黄伯长期不间断坚持下来,非常难得。
作为里水首个垃圾分类试点社区,新兴社区共有四个试点片区,涉及480户居民。从一开始的入户排查,到逐户宣传,再到督导落实,黄祺胜作为带头党员带领着一批党员代表积极投身其中,并为社区居委推荐了一批热心的居民代表,凝聚多方力量推动垃圾分类。
今年已70多岁的黄祺胜,不管是风雨还是烈日,每天中午与晚上都坚持跟随垃圾收运车,督促街坊们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对分类有误的街坊给予及时指导,化解垃圾收运中的纠纷。
有一次,黄伯接到另一个片区的收运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反映有居民扔了建筑垃圾,但觉得属于垃圾分类范畴,需要他过去调解。黄伯马上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并给涉事居民解释垃圾分类的范畴以及建筑垃圾的处理流程。
“大家都是老街坊,我给他解释,他就会听。”黄祺胜说,在这个社区生活了几十年,他与街坊们都很熟悉,做起宣传、调解更容易。
“黄伯又来啦!辛苦你们啦!”很多时候,见到黄伯或冒着大雨撑着雨伞,或顶着烈日满头大汗,街坊们都会心疼地和他寒暄几句。而对于黄伯的女儿黄婉君来说,早已习惯了这位“总是约不上”的长辈。黄婉君笑称:“爸爸比我们还忙,每次叫他吃个饭都说要赶着去宣传垃圾分类。”
今年以来,黄伯只与两个女儿吃过一顿中午饭。“6月初吃的,他还跟我‘请假’了!”垃圾分类现场主管彭明明告诉记者,黄伯对垃圾分类很上心,每天两次定时收运都是吃饭时间,这两年多来他放弃了与家人一起吃饭的时间。
贴心服务
每条街巷每户居民他都了如指掌
尽管已经70多岁,但黄祺胜不仅行动利落,思维也非常清晰,对每天串街走巷经过的480户居民都熟知。“哪一户是出租的,哪一户中午没人在家,哪一户中午有小孩要休息,我都知道!”正如黄伯所说,正是熟悉这个社区,他做起宣传工作来更有效。
“下一个巷口要关闭喇叭!”中午1时左右,黄伯与收运垃圾车拐弯进入一条巷子,这里有一户人家的小孩不到三岁,每天这个时候正在午休,所以每次途经此处他们必定提前关闭喇叭,免得吵醒小孩。经过这一家时,他只要轻轻敲一下大门,屋主很快就会拿着垃圾出来。
除了关照小孩,黄伯还与收运工人达成了共识,有些巷子垃圾收运车进不去,有些居民不方便把垃圾拿到巷口,他们就会走进去把居民的垃圾拿出来放到垃圾车上。“娟姐,有无垃圾?”“黄伯有啊,等下!”“好的,不用急……”这样的对话时常出现,因为中午或晚上收运时大多居民都在吃饭,黄伯总是耐心地在门口等街坊。
“这个是厨余垃圾,这个是可回收垃圾……”兴姐是新兴社区侯王庙片区的居民,每次垃圾收运车一到,她就会拿着分好类的垃圾出门,将不同的垃圾有序地放到收运车上。兴姐说,垃圾分类是举手之劳,但是能为垃圾处理带来很大的方便,多得黄伯他们专门上门宣传、督导,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越来越强了。
正是有黄祺胜等党员代表带头,越来越多的热心街坊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中。新兴社区的街巷越来越干净,以前居民门前参差不齐的垃圾桶不见了,变成了分类垃圾收运车定时上门收取,还设置了误时垃圾投放点。对于“垃圾分类,美丽里水”这一理念,街坊们从最开始的不了解不理解,慢慢地每一家每一户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欧林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