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联调 打造特色调解品牌
南海区诉前和解中心九江工作室线上线下结合,巧用新模式,链接法院资源提高矛盾化解效率

■南海区诉前和解中心九江工作室调解员对当事人进行沟通调解。

“感谢你们的热心高效服务,让我挽回了经济损失……”近日,市民廖女士走进南海区诉前和解中心九江工作室,送来一封感谢信,这让调解员唐海云心里一阵温暖。
据了解,受疫情影响,南海区诉前和解中心九江工作室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解方式,高效服务当事人,巧用“云调解”、“2+1”新模式,链接法院资源提高矛盾化解效率,切实为民办事,获得市民点赞认可。
调解搬“线上”化解家庭纠纷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天就双方抚养费纠纷一案进行线上诉前调解……”在诉前和解中心九江工作室,调解员唐海云通过电话+微信的形式开展诉前调解。作为一名资深调解员,她深谙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调解秘诀”。
因路程和疫情防控原因,当事人不方便到庭参加调解,唐海云特意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将当事人、代理人、法官、书记员聚到一起,开展了一场“隔空”调解。调解过程中,九江镇法院法官谭龙强调骨肉亲情血浓于水,同时指出支付抚养费是父母的法定义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双方当事人相互谅解,相互退让,达成和解。
“在特殊时期运用网络科技手段,及早化解矛盾纠纷,切实解决群众所需,是基层法官的分内之事;能让老百姓的矛盾纠纷得到更快、更有效的解决,付出也非常值得。”谭龙说。
据了解,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诉前和解中心九江工作室对不方便当面调解的当事人,积极借助法院诉讼服务管理平台、“粤公正”微信小程序等网上平台,主动利用微信群聊的方式开展视频调解。截至目前已成功调解案件26件,其中出具调解协议11件,撤诉15件,大大提高了调解效率。
“2+1”联调
受案范围大大扩展
在提高调解效率上,除了调解空间的转移,诉前和解中心九江工作室还有自己的“秘密武器”:通过扩大受案范围,运用“2+1联调”,打造九江特色调解品牌。
所谓的“2+1”,即成立专门联调小组,由1名主管法官指导、1名人民调解员调解、1名法官助理审核调解书的调解模式,有效化解法律关系复杂疑难的案件。在此之前,除了不适宜纳入调解的案件外,诉前和解中心九江工作室将所有案件纳入诉前和解的受理范畴,大大扩展了受案范围。
今年初,卢某与外孙女何某存在继承纠纷,继承人卢某需要出具相关证明文件,但由于时间久远,相关材料因各种客观原因无法做好登记保留,因缺失相关证据材料无法办理公证,最终导致合法当事人无法进行房产过户登记。诉前和解中心九江工作室通过“2+1”联调,在不用走诉讼程序的情况下,在确认双方当事人调解合意一致的情况下,由法院提供法律支撑,出具民事调解书,快速便捷地为双方当事人解决了问题。
“除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调解工作还需要我们盘活法律资源,在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将案情简单、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纠纷优先分流进行诉前调解,把纠纷化解在诉前,最终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唐海云说。
省时省力解矛盾市民送上感谢信
要想解决矛盾,必须先了解矛盾。通过诉前和解工作室的介入,有效减去了固有司法程序对审限的限制,使调解员们有了更充分的时间了解案件问题,同时凭借精细化的分工,强大的法律支持,让双方深知判决并非必要的结果,而调解则是双赢的出路。
例如防疫期间的一起口罩买卖纠纷。当事人廖小姐转账3万余元在谭先生处购买口罩却没收到货,由此引起诉讼。诉前和解中心九江工作室受理该案件,在法官和调解员劝说下,双方迅速达成和解协议,大大减少诉讼的劳累,也节省了支出。结案后,廖女士脸上重新有了笑容,还给工作室送来了感谢信。
“诉前调解不仅能减少诉讼案件的数量和当事人的诉讼支出,更有效节省司法资源,避免了当事人诉讼的劳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唐海云表示,接下来,诉前和解中心九江工作室将不断完善矛盾调解机制,借助司法资源,依托法院提供的法律支撑,“以调止诉”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打造九江特色调解升级版,为镇街探索一条特色的基层法治之路。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美芬通讯员潘伟玲唐海云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