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政协智库专家、特邀委员黄良辉:
政府既要做“红娘”也要做“指导员”
建议本地企业向大院大所要智慧

小档案 姓名:黄良辉 职务:南海区政协智库专家、区政协特邀委员、广东南海启明光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声音:引入大院大所时,政府既要做“红娘”也要做“指导员”,促成大院大所50%服务项目精准服务本地企业,创新产学研合作,实现成果转化。
广东启明光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良辉,身上有很多标签,他是海归博士、高校副教授。
在创业之前,黄良辉是南海首批“科技副镇长”,认可南海开放包容的政商环境,他选择让公司落户桂城,经过数年的发展,公司的研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一直关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良辉,2017年成为南海区政协首批智库专家、区政协特邀委员。对于本土企业如何借力落户南海的大院大所的智慧,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他履职过程中思考最多的问题。
为产业发展“把脉”积极向企业家请教
黄良辉与南海的结缘,源于南海2013年在省内率先探索“科技镇长团”工作。
南海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由于“创一代”多为“洗脚上田”的农民,企业创新意识不强。同时,企业发展又受到土地、环境、劳动力等资源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更为迫切,急需科技力量的加入。
结合各镇街的产业特色和实际需求,到高校物色专业对口的科技人才,黄良辉成为南海首批“科技副镇长”,当时的他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武汉纺织大学副教授。
2013年,黄良辉的挂职地点是九江镇。他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园区、搭建公共创新平台和提供科技金融服务。九江是中国医卫用非织造产品示范基地,集聚了多家无纺布龙头企业,他正好是纺织领域的专家,主攻新型无纺布材料以及无纺布技术。
为镇街输入创新理念和方法、科研技术成果的同时,他经常走访企业,向企业家请教,为产业发展把脉诊断、出谋划策,“比大学里的工作忙太多了”。
挂职期间黄良辉发现,南海有较完善的上下游配套和创业环境。“本土企业很多专注于传统产业,对科技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也没有真正意识到科技对企业生产力推动作用有多大。”黄良辉说,基于这样的现状,他毅然辞去高校工作,就地创业开公司,瞄准时下科技发展的热门领域,主攻柔性传感器、光伏行业以及可穿戴行业等领域的纳米导电浆料制备。
如今,启明光大在桂城金谷光电社区和天富科技城两地拥有超过600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室,2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和4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公司的研发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用行动证明着科技对企业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借力大院大所服务政府要当“指导员”
从高校教授到创业者,2017年,他成为南海区政协首批智库专家、区政协特邀委员。
随着身份的转变,黄良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现,南海这些年一直强化与大院大所的合作,为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最强大脑”,但本土企业如何精准借力大院大所智慧,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呢?他一有空就会和企业家聊天,思考这些问题。
所谓“大院大所”,即国际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国家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知名跨国公司实验室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知名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
黄良辉直言,很多大院大所对传统企业的前端基础研发并不多,如果企业和大院大所合作,对企业来说存在三种风险:一是投资大,二是时间长,三是成功是未知数。
如何打通这三个风险“通道”呢?黄良辉建议,政府要除了做好“红娘”角色外,还能做好“指导员”角色,在引入大院大所落地南海时,提前结合本地行业、企业的需求,结合产业的特点,建议和要求大院大所必须和本地企业合作,去针对性开拓研发方向,最好50%服务只为本土企业。
这样一来,企业能感受到政府引进大院大所对自己是有用的,而不是“他们唱他们的戏,我们做我们的事”,既有利于本土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又让大院大所更接地气。
黄良辉还建议,在大数据时代,南海可以探索用一张表格列出行业、企业的需求、特点、发展阶段,甚至它的市场情况,以及南海的大院大所的研究方向和实力、发展阶段等,用一张表就能把供需双方的信息展现出来,定期在科技局、股权交易中心、甚至大数据平台上实时滚动发布,有利于企业和大院大所相互了解,加强联动和产学研合作,实现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策划/通讯员叶宁邹永榆文/珠江时报记者戴欢婷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