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三忠”精神 “点睛”乡村振兴
丹灶西城社区大果经济社借助有为水道建设契机,大力实施提升改造


■丹灶西城社区大果经济社内一片乡村振兴美景。(通讯员供图)
盛夏时节,丹灶有为水道呈现出另一番美景: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水面上,独具特色的景观桥、岭南风韵的凉亭与岸边连绵的景观带相映成趣,一步一景,处处如画。
水因村而美,村因水而兴。有为水道流经的丹灶镇西城社区大果经济社,正因水道建设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大果经济社实施了三忠庙清涌、古桥绿道改造提升、村屋外立面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一系列工程,让这个小乡村颜值不断提升。黑臭水体变干净了,脏乱差的荒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与此同时,大果经济社还依托村中的三忠庙,深入挖掘“三忠”精神,提升村居精神内涵。
提颜值
带动村民参与改造一河两岸现美景
去年初,丹灶提出打造“有为水道”,将仙湖水流经的仙岗社区、西城社区、银河社区与良登村部分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
走在有为水道西城社区大果试验段,潺潺流水声动听悦耳。水道中,鱼翔浅底,水草拂绿。绕过景观桥,就到了西城社区的三忠庙,周围鸟语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眼前这一河两岸的美景,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经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以前,水道两边都是农田、荒地,还有一些垃圾堆在上面,河水还会散发异味,哪有人愿意在这样的河边散步?”大果经济社村民张叔告诉记者。
只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才能记得住乡愁。水道不仅是人们关于乡村的记忆,更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因素,影响着村民的幸福感。去年,丹灶镇围绕有为水道,打造多处景观节点和游船码头,让岭南记忆在这里重现。
作为有为水道其中一段,大果试验段的改造提升强力推进。大果经济社通过实施三忠庙清涌及古桥绿道改造提升工程,在三忠庙桥以东新建景观桥,修复机耕路,新建人行道,对周边环境进行美化。经过一系列改造,大果试验段的景观效果和环境品质得到了大大改善。
“村容村貌更加整洁靓丽了,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赞不绝口。”西城社区大果经济社社长邓崇坚对村居环境的大变身喜在心头。
事实上,改造提升绝非易事。过去的西城社区大果试验段两旁是田野荒地,不远处的房屋破旧且风格不一,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动员各家各户参与进来。“一开始我们和村民沟通,想把这些土地拿出来改造,但大家积极性不算太高。后来,我们想了办法,通过边整改边示范,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环境改善,这样大家都开始积极投身其中。”邓崇坚回忆道。
如今,这条水道旁的绿道成了西城社区大果经济社村民休闲娱乐必不可少的场所。“每天一有闲暇时间,我都会来这里散步,看着如此美景,身心舒畅。”张叔说。
增内涵
传扬“三忠”精神丰富村居文化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曾经存在不少三忠庙,寄托当地居民对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的敬仰与思念。沧海桑田,如今完整保存下来的三忠庙已经不多。而在西城社区大果经济社,依然完好地保存着一座三忠庙,传扬着三位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
“庙里传承着的是村民的精神信仰。”大果经济社村民陈叔说,村民都用三忠庙的古训教育下一代,要堂堂正正做人,不做有愧于天地祖先的事情,“三忠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信仰和文化遗产。”
邓崇坚表示,保护三忠庙的文化遗产对于塑造西城社区淳朴的民风有着积极作用,“或者是受三忠庙里三位爱国英雄的影响,我们的村民也有着深厚的保家卫国情怀,代代相传的优秀思想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去年,三忠庙得以重新修缮,如今大果经济社也打算重新规划,让三忠庙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公共场所。邓崇坚说,接下来,大果经济社将继续挖掘“三忠”精神的文化内涵,以三忠庙为载体,不定期组织相关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接下来,丹灶镇将以“三忠”文化为主题推进大果忠义主题文化园的建设,包括对三忠庙前空地以及有为水道沿线60多亩土地进行改造。将来,市民在有为水道游船时,可以欣赏到大果经济社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古色古香的村落环境。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婷通讯员伦泳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