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赤山
◎罗捷媚
(作者系南海区作协会员)
遍布南海的众多古村落,总会不时地激发我寻芳探幽之心。
去过赤山两次,因为不同的季节和时间前往,赤山俨然一位巧于打扮的水乡妙龄女子,呈现给我的是不同的美感。初次去赤山是一个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应朋友邀请到赤山参加“跳火光”活动。
据说,赤山跳火光这一民俗起源于五百多年前,有一年,赤山当地出现大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民无奈只得生火祈求保佑渡过难关,后来演变成燃烧大火堆祈求风调雨顺、身体健康,久而久之就成了大家欢聚的习俗了。
“跳火光”开始了,村民在赤山人民会场前堆起稻秆堆,燃起熊熊火光,那火光看起来那么高、那么旺,把会场周围都照得亮堂堂的。只见村民排着队,像跳远那样先进行一段路的助跑,越跑越快,到达熊熊燃烧的稻草堆前纵身一跃,在我目瞪口呆的惊愕中跳了过去,热烈的掌声响起,我那颗悬在喉咙的心返回了胸口。单人跳、双人牵手齐跳……村民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跳过火堆。气氛热烈、场面和谐,乡风文明在熊熊火光中传递着;村民借此活动共同祈愿新的一年红红火火、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第二次到赤山,是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春日。虽然下着毛毛雨,一点不影响我们游览赤山村的兴致。白天的赤山,比晚上看起来明晰多了。蒙蒙的烟雨、清凌凌的长塘、错落有致的民居、深翠色的山岗,如一幅自然天成的精美的水墨画涌进我眼里。
长塘路边有一片密集而整齐的古建筑群。这些建于清代的民居建筑群多采用硬山顶“人”字山墙、青砖垒砌而成的砖木结构。在这些古民居中,将军第是最有气派的,花岗岩石墙脚、青砖墙、硬山顶博古脊,有陶塑装饰,趟栊木门雕花衽,为清代李圣龙的府邸。李圣龙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武进士,授明威将军(正四品)。从府邸建筑的辉煌足见其功名和身世的显赫。
和将军第一字排开有御夫李公祠、南鸣李公祠、天复李公祠几间祠堂,它们朝塘而建,坐南向北。祠堂的造型、用料、色彩非常讲究,属于明清时期的岭南风格。赤山的这几个祠堂,每一座有每一座的特点,而我偏爱御夫李公祠,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祠,红砂岩石墙脚、“群狮贺寿”灰塑凤尾龙船脊,壁画题材多样,金漆木雕封檐板、石雕虾弓梁、金花狮子柁墩、石雕雀替、内堂瓜柱抬梁、石雕柱础……这些结构繁复的三雕一塑,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岁月,如今依然保存完好,令人赞叹和折服。
这一切,也与赤山人对文化遗存的传承与保护有关。这几年赤山在古村活化和乡村振兴活动中,对祠堂进行外立面改造、内部提升工程,增设导示系统、旅游厕所、照明系统等旅游配套设施。这让人想到,赤山人是从内心里实实在在地爱着这片土地,他们不用开会、不用喊号子,就与这片土地达成了默契,用火一般的热情积极响应里水镇“公园化”战略和“美村计划”,建设赤山、福南、谢溪公园,添置了公园休闲娱乐设施,还“见缝插绿”,使村容村貌、绿化、治安、卫生等方面大为改善。
风穿墙而过,雨还在下。我站靠在祠堂门口河边栏杆上,听风、听雨,听乡村振兴的和美小调。大地辽阔,不是每一处地方都与我有缘,能在这样的一个古色古香的赤山村做两回过客,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