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通过命名“五星文明家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举措,塑造乡村振兴之“魂”
文化育人 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2019年端午节,桂城叠北社区“东胜杯”叠滘龙船漂移邀请赛现场,市民用相机记录精彩 瞬间。 实习生/廖明璨摄
近段时间,桂城“五星文明家庭”成为全城羡慕的对象。2020年元旦过后,“五星文明家庭”先后享受了免费体检、绿色通道政务服务、银行金融服务等多种福利,不少市民在羡慕之余,纷纷表示要积极参评,争取下次当选。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在“富口袋”的同时,桂城通过开展文明家庭命名活动、把创建熟人社区工作延伸至农村社区、深挖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等举措,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提供澎湃动力。
上门贺文明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在2019年最后一天,南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黎妍和桂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麦绍强带队上门“贺文明”,向荣获桂城“五星文明标兵家庭”和“五星文明家庭”代表送上牌匾。当天,桂城22个农村社区同时举行“五星文明家庭”授牌仪式。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抓住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麦绍强表示,从贺富到贺文明,桂城期待通过文明家庭命名活动,带动更多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乡村“德治”基础,为桂城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软助力”。
不难发现,命名活动的时代内涵更丰富:围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三大内容,引领广大村民创建新时代文明家庭。命名活动的动力也更足:联动各方资源共同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为当选的星级文明家庭提供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奖励。
接下来,桂城还将对星级文明家庭实施长效管理,通过每两年命名、每年复检的形式,动员更多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此次获命名的10372户星级文明家庭,将如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汇聚澎湃内生动力,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创熟”从城到乡
打造乡村善治新品牌
过去十年,“关爱桂城”这一理念深入民心,志愿服务在城区随处可见。而“熟人社区”这一经验做法,更被评为广东省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眼下,桂城乡村振兴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人居环境治理、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等工作进入深水区。如何凝聚和引导群众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到这场高质量发展“赛跑”中?
桂城从城市社区创建熟人社区的基层治理经验中找到答案。围绕“重振虎威,再造高质量发展新南海”的部署,桂城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将“创熟”工作由城市社区推向农村社区,打造基层善治的闪亮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同时,进一步推动基层治理创新,持续深化党员志愿服务、“关爱桂城”、非户籍常住人口融入等基层治理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019年5月,桂城召开“助力乡村振兴倡导文明风尚”志愿服务项目发布会,推出9大志愿服务项目。其中“叠滘涌”保护服务项目,号召全社会参与环境整治,共同推动河道治污。
从涂鸦到纪录片
探索文化振兴新样本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乡风文明的应有之义。桂城利用古村落升级活化的契机,结合茶基村“佛山十番”、叠滘“弯道龙舟”等民俗文化开发集古村落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品牌。
走进茶基村,一系列体现村落特色文化的手绘涂鸦映入眼帘。一条龙在玩茶基十番、一群人在扒水乡龙船、活灵活现的岭南醒狮……在涂鸦的点缀下,茶基村一跃成为“网红”村,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打卡合影。
而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叠滘“弯道龙舟”,也以全新的演绎方式走向世界。2019年12月10日,桂城文化影像志系列纪录片《扒龙船》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开幕式展播。该片通过对“叠滘龙船漂移”赛事的真实记录,再现激情澎湃的水上漂移。
而于叠滘、桂城而言,叠滘“弯道龙舟”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打响了文化品牌,更在于弘扬敢为人先、齐心协力的龙船精神。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这种精神犹如振奋人心的鼓点,号召桂城上下铆足干劲,以“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斗姿态,开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案例点击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茶基十番铿锵悦耳,喜庆热闹,民间更有‘无十番不算秋色’的说法。”日前,记者走进茶基村何氏宗祠,恰好看到“五星文明标兵家庭”代表庞活玲在向游客介绍茶基十番。她熟练地带着游客认识大鼓、云鼓等10种打击乐器,时不时还敲鼓打锣,眉飞色舞的情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现年49岁的庞活玲,是茶基村学习十番的妇女代表之一。回忆起当初接触“飞钹”的情景,庞活玲显得有些兴奋,“每到傍晚,村中老人就聚在祠堂前搬出十番乐器,边敲边拉家常,高边锣、大文锣、大钹、飞钹,各式各样,十分热闹。”渐渐地,她也就萌生了“一起玩”的想法。
2017年,庞活玲工作的制衣厂关停,她成了一名下岗工人。也是从那时候起,她决心要学习飞钹演奏。“我的家公何汉镐是茶基十番市级非遗传承人,尽管已经80多岁高龄,但他仍然不遗余力传授技艺,他说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代代相传的技艺失传,我觉得我也有责任。”庞活玲说。
如今,在家公的传帮带下,庞活玲已经熟练掌握了十番的飞钹演奏,她还经常参加十番的传承推广交流活动,并进行表演。
“十番推广传承的工作繁琐又充满挑战,2019年从年头的祖庙春祭,到端午非遗月、年终的古村活化验收,再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快闪拍摄等,几乎每天都在排练、表演和安排细节。”庞活玲说,尽管忙碌,但她很快乐。
本版统筹/关帅屏杜建新文/珠江时报记者黎小燕通讯员黎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