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镇璜溪经济社坚持党建引领,发动村民开展社区治理
凝聚多方力量 打造特色古村

■璜溪古村活化后,河涌水清岸绿。

头戴遮阳帽、身着休闲服、手持扩音器,这是狮山镇璜溪经济社导赏员的标准打扮。这些导赏员并不是从外面聘请回来,而都是本村的村民。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导赏员已有80多岁。“这几年来璜溪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给游客介绍这里的历史,总是满满的自豪感。”村民李叔开心地说。
始建于宋朝、拥有八百多年历史的狮山镇璜溪经济社,俨然世外桃源一般。璜溪经济社的古建筑为广府地区流行的算盘式布局,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群,先后被评为“南海十大最美乡村”“南海十大古村落”“广东历史文化名村”“广东省古村落”。2019年6月,璜溪经济社还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谋求乡村新发展的过程中,璜溪经济社坚持党建引领,经济社党支部带头开展社区治理,引入社工机构开展古村文化保育项目。在党支部的带领和社工协调下,古村的村民积极参与到璜溪古村社区治理中。
社工驻村凝聚村民认同感
璜溪经济社是华侨村。因村子地势低,以前经常因发大水导致耕地被淹,村民只能外出谋生。早先有位村民到印尼开照相馆,发展不错后,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过去。远赴南洋的村民,在异国他乡赚到钱后,寄钱回乡修炮楼、建民居。这些老宅多是华侨回国亲自设计和建设的,所以村中的部分岭南建筑,夹带西式风格。
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旧居逐渐无人居住。璜溪经济社社长李志成说,由于长期无人居住,老屋里长满杂草,横梁被虫蚁侵蚀,有的已经坍塌,门窗因日晒雨淋,部分已腐朽。
2010年,璜溪经济社被评为“南海十大最美乡村”“南海十大古村落”,2012年被评为“广东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获得“广东省古村落”。璜溪经济社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经济社党支部也开始思考,璜溪村的活化之路如何走?
事实上,很多村民对自己的这条古村并不“感冒”。有村民认为,“从小生活在这里,一直都是这样,就是一条普通的村子,没有什么特别的。”
村民意识的改变始于2015年年底,璜溪经济社文化保育项目的引入。
2015年,南海区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翁洁云作为入驻社工之一来到璜溪经济社。“许多老人认为以前的东西没什么用,旧房子也不是很好看。”翁洁云说。
为让村民熟悉本村历史文化,社工设计了不少活动。比如,正月十四村节宗亲聚会时,会办一些集体活动,将村庄历史知识融入活动中;还设计定向越野活动,按照村地图,在村里某些古建筑设置一些任务等。
随着越来越多媒体关注和报道璜溪经济社,来这里旅游观赏的游客越来越多。社工尝试培育村民当导赏员,以此提升他们对古村活化的参与度。
为不断提升导赏员的专业素质,社工还邀请相关专家前来讲课。“专家每到一处古建筑讲解其中的知识,我都认真记下来。”村民四姨说,比如古建筑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算盘式岭南建筑风格、灰雕和砖雕都是怎么做出来的,边听边记下来,下次带队导赏时,就可以讲给游客听。
社长带头捐闲置地打造美丽小公园
走在璜溪经济社,只见河涌绕村,青砖灰瓦的古屋连排,砖雕灰塑栩栩如生,笔直的青石小巷静谧清幽。记者发现,在村巷内,每隔几百米就有一个别致的小花园。驻点联系璜溪经济社的狮山镇高边社区党委委员邬秀芬说,这是整个经济社共同打造的“二十四节气”公园。
为何说是整个经济社共同打造?因为这二十四个小公园的地是属于村民的,花园里的一花一草都是村民捐出来的。
邬秀芬介绍,在此前的“三清三拆三整治”中,村中腾出不少闲置空地。但让党支部困扰的是,这些空地的所有权属于几个村民。为改善村容村貌,村委决定将这些空置地利用起来,打造二十四节气主题小花园。李志成主动带头,将自家的空地捐出来。村民看到社长家的闲置空地摇身变成美丽小花园,也纷纷捐出自家的闲置地。据了解,村民共捐出24块共1580平方米的闲置地。
此外,社区还动员村民捐花草,用于布置古村的公园或二十四节气主题小花园等。目前,二十四节气主题小花园已完成建设,由村民进行日常的打理。
“璜溪村在乡村振兴方面做得有特色,离不开璜溪经济社党支部和村骨干积极带头开展社区治理。”邬秀芬说,村居工作不能一刀切,要讲究方法,人性化灵活处理。每次制定相关计划,璜溪经济社都会联合村支部和村骨干召开专题会议,探讨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经过党支部、村骨干的带动,璜溪经济社的村民参与古村活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在建设村史馆的过程中,村民主动提议,将一些自家旧物摆到村史馆。
文/珠江时报记者黄婷通讯员杨黛梅图/珠江时报记者戚伟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