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名西樵乡贤入选2022年首届“南海新乡贤”推荐宣传活动
乡贤引领新乡风热心公益促振兴

■冯信坚(右一)。

■李建炜(一排右5)参加市政协委员专题视察活动。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向余成斌教授(右)颁发功绩奖状。

■区邦燊。

■郭永猷。

■梁文见。

■张桂光。

■关祥老师获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吴富国。

■吴荣开。

■杨志敏。

■石汉基先生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黄伍根。

■符瑞。
乡贤文化积淀了我国千百年来乡村治理的智慧和经验,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
近年来,西樵先后涌现了一批批当代乡贤。他们心系桑梓,情牵故里,用丰富的知识积累、特有的乡土情怀,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乡风涵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共同缔造美好生活在西樵。其中有14名西樵乡贤入选2022年首届“南海新乡贤”推荐宣传活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冯信坚/
连续16年捐资助学深化澳门与内地联系
冯信坚是澳门南海同乡会副会长、澳门南海西樵同乡会副会长、澳门厂商联合会理事长、澳门富顺集团董事长、富顺制衣厂(澳门)、中山兴隆制衣厂等工厂的总负责人。敢闯、实干、开拓、创新是他商道秘诀的四大关键词。
冯信坚不断努力深化澳门与内地之间的产业互动与联通,为大湾区的共同繁荣添砖加瓦。在家乡西樵,冯信坚夫妇连续16年对困难学子进行资助,至今已资助了110多位学生。“同根同源,乡土情深永远割不断。”冯信坚始终牢记自己的根在南海,为着家乡有更好的发展而奔波努力。
如今,许多学业有成、服务社会的西樵学子仍与冯信坚保持联络,并将他的慈善情怀代代相传。
/李建炜/
积极为家乡引进优秀人才
李建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积极推动者,也身体力行参与家乡佛山南海的建设发展、精准扶贫、爱心公益等多项事务,作出积极贡献。
2019年,李建炜全力支持南海区港澳台及海外留学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计划,承担基地建设装修及设施的所有费用,并不分昼夜进行施工,最终仅用22天完成基地建设装修。
同年10月18日,南海区港澳台及海外留学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挂牌,在南海创业的港澳台及海外留学青年实现“拎包创业”,还享受到“一站式管家”服务,实现创业无忧。
李建炜表示:“能够帮助想来到佛山南海、想创业、想去拼搏又充满激情的年轻人,让他们在南海安心创业就业,将他们掌握的先进科技、丰富知识在家乡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新能量是我最想做的事情。”
/余成斌/
微电子“沙漠”的拓荒者
余成斌出生于1970年10月1日,祖籍西樵儒溪村。
1994年,余成斌预见微电子科研在未来将是整个电子行业发展的趋势,于是考取了澳门大学和葡萄牙里斯本技术大学高级技术学院双博士学位(最高荣誉级)。
在当时,澳门微电子产业一片空白,软硬件设施几乎为零,资料文献也没有。为了查找文献和资料,余成斌在每周末往返香港澳门两地,到香港的大学图书馆查找,并复印回到澳门。
余成斌从事集成电路设计超25年,是国际上跨学界和业界享有盛名的集成电路专家学者和经理人。46岁时,他当选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Fellow会士。
经多年探索努力,余成斌于2003年参与创办建设了模拟与混合信号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实验室并任主管,该实验室于2010年已由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已培养了近70名本科、硕士和博士生。
/区邦燊/
成立敬老基金会带动松塘村迈向共富
区邦燊是松塘村人,由他捐建的松塘牌坊,是21世纪初“文明村建设”的代表作之一。牌坊的兴建推动松塘村成功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早在20多年前,他率先创立以房祖祠命名的“济美堂敬老基金会”。每年重阳节,松塘村组织长者外出旅游,区邦燊专程返乡,在六世祖祠及区氏宗祠内筵开几十席,与年满花甲的长者共聚叙欢乐。敬老基金会创立至今,每年约有400多名长者感受着浓厚的敬老爱老氛围。
2021年区氏宗祠重修,区邦燊带动众多村民积极响应,更发动旅外乡亲、亲戚等参与其中。全体乡贤凝聚力量修祠续谱,德范子孙,再次引领南海历史文化保育与古村活化工作,为南海、西樵乡村振兴工作贡献“松塘力量”。
/郭永猷/
情系桑梓发展多年行善不停步
郭永猷现为香港佛山工商联会永远会长、香港中药联商会永远会长、旅港大桐堡同乡会常务永远会长。他先后被授予“南海区荣誉市民”和“佛山市荣誉市民”称号。
30多年来,他为家乡建设和慈善事业,义举不停步。1990年,在他的联络下,旅港大桐堡同乡会组团第一次从香港回到家乡西樵开展敬老活动,并成为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常态化品牌活动,如今已举办了15届。
1998年,郭永猷带头捐资100万元,发起筹款500多万元,在大桐兴建了以他母亲名字冠名的“郭傅福来纪念医院”。
2012年,他带头率先捐资100万元,成立大桐堡慈善会,活动得到乡贤积极回应,当年共筹集善款530多万元,用于家乡慈善事业。2015年、2017年共捐资370万,用于家乡建设和助学鼓励,有力地促进了西樵镇的慈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梁文见/
扶贫济困不遗余力支持家乡
梁文见是南海区政协委员、珠海口岸广场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珠海市南海商会会长、澳门南海同乡会常务副会长。他情系西樵,造福桑梓,总在扶贫济困、助学助残、文化体育等公益活动中,慷慨解囊,不遗余力支持家乡发展。
2015年至2022年期间,梁文见累计捐资超600万元用于家乡文化体育、扶贫救济、慈善助学、乡村振兴等,成为家乡人有口皆碑的“善者仁翁”。
疫情期间,梁文见代表南海政协历届港澳委员联谊会,专程来佛山捐赠防疫物资。他坦言,大家发挥各自的社会资源,通过各种渠道从海外筹集和采购防疫物资,经多方努力才运抵香港,再通过进出口公司辗转运到佛山,努力为家乡人民解燃眉之急。
/张桂光/
研究文史著书育人
张桂光是西樵人,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他述著颇丰,所著《汉字学简论》自2004年出版后,至2017年修订改版前已重印13次,成为众多高校普遍采用的汉字学教材。《古文字论集》(2004年)几乎涵盖了古文字发展演进全过程。
张桂光还主编了《商周金文摹释总集》(2010年)、《商周金文辞类纂》(2014)等大型金文工具书。《商周金文摹释总集》是一部数据完备的商周金文大型工具书,收录铜器铭文16000余件,每篇铜器铭文均列编号、器名、时代、摹本及释文,书后附补遗著录表。该书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3)、第五届中国出版集团出版奖·综合奖(2011)和2010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11)等奖项。
/关祥/
“西樵通”保育樵山文化60载
今年97岁的关祥,醉心于地方历史文化保育、记录、推广60载。作为文化乡贤,被南海人誉为“西樵活字典”和“西樵通”。
20世纪60年代,关祥着手挖掘、整理西樵山的历史文化、石器文化、草药文化、诗联文化。利用业余时间扛着锄头、干粮上山,勘察地质、寻找石器、挖掘草药、向村民了解西樵山的历史、故事。山上72峰36洞,他几乎都走遍了。
广泛涉猎西樵山的考古、地质、文化源流以后,关祥陆续编著了《西樵传说》《西樵山历代名诗选》《西樵揽胜》《海贝斑斓》《西樵山志》等书籍,让一座南粤名山的文史“家底”得以记载和传承。
2005年,佛山市文联授予他“佛山市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2018年举办的第五届“佛山文学奖”暨第六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上,关祥获颁“终身成就奖”。
/吴富国/
开创粤港澳台联谊交流合作先河
投身速递行业,开纺织加工厂,经营珠宝店,历经三次创业,吴富国生意逐步扩展到药品、化妆品等方面,事业蒸蒸日上。
事业成功的同时,吴富国心系家乡,一直投身社团工作,为家乡贡献力量。
吴富国十分注重社团建设“老中青”相结合,重视青年工作的同时,兼顾中老会员感受和意见,确保社团和谐稳定发展。他开创粤港澳台联谊交流合作的先河,分别在台湾、香港、澳门、珠海、佛山等地组织四地的青年才俊开设论坛峰会交流,充当四地青年联谊的“红娘”,为四地的发展架起了桥梁,也是四地青年服务的贴心人。
他曾荣获2016年度“南海区政协优秀委员”称号,成为推动南海政协港澳台委员发挥双重积极作用的中坚力量。
/吴荣开/
热心公益事业的餐饮大亨
吴荣开勇敢创业,经多年打拼,成长为一名优秀餐饮企业家。历经28年的不断创新和改革,他创立的旺阁渔村已由海鲜大排档进化成独具竞争力的大型餐饮企业。
在事业有成的同时,吴荣开不忘回馈社会。他曾任南海义工联会长、西樵义工联会长,现任南海区劳动模范协会常务副会长,期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用心处理劳模协会的事务,为困难职工提供服务和资助。他经常前往老年人活动中心陪老人拉家常,为老人家传授、展示厨艺;在传统节日还会制作点心,带领员工到福利中心慰问老人和小朋友;同时,共资助80余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捐款达300多万元,一直深得协会会员和社会的赞誉。
/杨志敏/
自带科研基金回西樵村居义诊
杨志敏是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她传承国粹,反哺桑梓,为家乡人民的健康事业努力奔走。
2015年起,她自带科研基金100多万元,率队连续7年深入南海松塘村、仙岗村、石联村等村,持续为村民开展免费体检、义诊、健康宣教等,累计派出医务人员、硕博士研究生共300余人次,体检建立健康档案3986人次。
2016年,她在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建立工作室,多年来累计带徒3人次,为培养家乡的中医药优秀人才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她还把省中医院先进的技术、理念、人才带到西樵,促进该院医教研全面发展,疏通了疑难杂症病人转诊至省中医院的渠道,打通了高端医学人才进入南海工作、教学和科研的渠道,为家乡人民提供方便、价廉、持续的高水平医疗服务。
/石汉基/
资助培育人才设博物馆促西樵发展
一直以来,石汉基坚持弘扬中华文化、关心教育、热爱祖国。
石汉基积极协助其父石景宜博士筹办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工作和推广中华艺术活动。从1986年起,他先后多次向内地图书馆赠送港台版图书,直至2017年为止,父子二人向全国各地合共赠书已逾750万余册。
他在西樵兴建“石景宜博士博物馆”,并将其捐赠给南海区政府。他主动担任馆长,希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中华书法艺术推广基地。
2012年,石汉基在暨南大学设立“石景宜博士挑战杯”。奖励参与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获奖学生,培养全方位多元化人才。
他还设立“石景宜刘紫英伉俪助学金”,每年资助约140名家境困难的品学兼优学生,这些学子毕业后致力为社会慈善事业做出贡献。
/黄伍根/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红根大叔”
40多年来,黄伍根坚持把“举手之劳就可以帮到人”作为一生名言并付诸行动,热心为街坊调解矛盾,多年义务为弱势老人送餐,数年如一日照顾精神病患者……近年来,个人曾先后获评2016年佛山市五星级义工、2017年“佛山好人”、2021年带领红根大叔志愿服务队获评省级、区级“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以及2021年“广东好人”等荣誉。
2017年,在樵华社区的支持和带动下,黄伍根成立“根叔工作室”和“根叔志愿服务队”,以此引领社区形成崇德向善的新风正气,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并继续将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传承开来。
黄伍根一直致力引导更多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孵化更多志愿服务“接班人”。根叔志愿服务队从原来的8人发展到70多人,每年累计志愿服务时数达到8000多小时,服务居民超11万人次。对于黄伍根来说,人生最大的追求是奉献而非索取,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退伍军人,始终用无私奉献的精神去关心和帮助他人。
/符瑞/
带动香港乡亲支持家乡建设
多年来,符瑞坚持诚信立业,同时捐钱出力,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先后被授予“南海区荣誉市民”和“佛山市荣誉市民”称号。
改革开放后,符瑞在西樵首饰玉器街开办首饰行和工艺加工厂,投资达500万元,员工多达200多人,带动和提升国内的珠宝玉器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积极为百西小学、百西水改、文化楼、晒谷场,道路交通,文化体育等各项建设捐资达100多万港元。
200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给西樵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符瑞带头捐资并发动同乡慷慨解囊。当时已75岁的他,将各社团筹集的16万港元善款带回西樵,送至受灾乡亲手中。多年来,在符瑞等人的带动下,西樵镇共收到香港乡亲捐资捐物数千万元,用于兴建学校、医院等一批公益设施。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泳谊通讯员潘俊锋张嘉宜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