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 打造城乡融合发展镇域样本
西樵激活区域生态价值,更好地发挥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促进作用

■山根生态养殖池塘实行标准化改造、规范化管理。通讯员供图

■爱国沙涌村公园成为村民的悠闲好去处。 珠江时报记者/陈肖玲摄

■村居发动群众力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珠江时报记者/陈肖玲摄

■近近年年来来西西樵樵镇镇不不断断对对桑桑基基鱼鱼塘塘片片区区进进行行改改造造提提升升。。通通讯讯员员供供图图
山南片区桑基鱼塘美如画,产业升级改造焕发新活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让旖旎风光随处可见……绿水青山一直是西樵的发展优势,而“近者悦,远者来”的生态环境蝶变更是让西樵收获不少关注。近日,珠三角百万亩养殖池塘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现场会来到西樵,西樵对桑基鱼塘的保护与利用经验受与会人员的关注。
近年来,西樵通过生态赋能,进一步激活区域生态价值,更好地发挥生态、文化对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促进作用。
9月29日,西樵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提出坚持生态优先,实现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打造以生态文明引领价值实现的城乡融合发展镇域样本。
新活力
打造生态养殖区桑基鱼塘焕发新生机
登上西樵山“鸡冠峰”俯瞰,便能将“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的万亩桑基鱼塘饱览眼底。鱼塘纵横排列,星罗棋布,如翡翠装饰,展现一番岸青水碧的生态之美。2020年11月,该片区的西樵镇广东佛山基塘农业系统项目被授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牌匾。
对西樵来说,基塘农业不仅要保护,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西樵镇对该片区不断改造提升,其中首期以西樵山南麓约1000亩鱼塘片区为中心,依托珠三角的蚕桑文化,以岭南水乡的自然风光为景观,建成集游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体验式文化旅游园。
七星村村委委员郭明生介绍,“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塘泥栽桑”的百年农耕模式在七星村依旧上演。同时,为了把优质的农业资源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把桑基鱼塘传统文化和旅游民俗活动等相结合,打造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遗产交相呼应的旅游新名片。
现今每逢三四月,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一树树青翠的桑叶间,藏着或紫或红的桑葚,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采摘。
在山根社区,小河、鱼塘、桑基、花卉、夕阳、村落……一幅渔舟唱晚美丽图画徐徐展开。这一幅画面,得益于西樵镇推进生态养殖示范区的打造,让山根社区的鱼塘养殖业焕发新活力,也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原来塘租只有2800元/亩,现今通过改造提升,塘租高达7000多元/亩,约涨了三倍!”山根社区工作人员颜宝潮表示,山根社区的池塘早些年十分落后,经过通水电和全面改造道路、河涌、池塘设施,该片区道路宽阔、池塘规整,不仅让村民分红高达万元,村容村貌也随之提升。
据悉,山根社区村镇联合,开展山根生态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了608亩池塘的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塘租高达7200元/亩,并最终与何氏水产签订了15年的合约,由公司进行统一的生产管理,并以基塘农业系统核心区为重点,助推当地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
“统一集约化改造,改善了生态养殖环境,推广了现代化养殖方式,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西樵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潘伟强表示,山根社区是广东省最早进行养殖尾水治理的养殖片区之一,接下来将辐射周边,以“节能、环保、生态、健康”为发展目标,持续推进西樵镇生态养殖示范区改造,同时,加强对水产养殖户的培训,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和模式,逐步减少养殖水域内源头性污染,形成环保、安全、规范的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其中包括海舟村145亩及岭西村640亩池塘的改造。
此外,万亩桑基鱼塘片区还将高标准建设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听音湖片区的10公里樵山碧道,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打造水上生态观光旅游线路,增加互动元素,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岭南水乡特色。
新发展
把好环保发展关产业新西樵提速加力
绿水青山是西樵的发展优势,而如何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保成为兼得的“鱼与熊掌”,则是西樵持续探索的课题。
2021年,西樵镇委提出“空间再造,产业重塑,缔造美好生活在西樵”的工作主线,构建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管控体系,重拳推进印染、陶瓷抛光、木材加工等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持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推动西樵纺织产业基地逐步实现污水、废弃物零排放,助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直以来,废水废气排放是制约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早在2007年,西樵镇为纺织企业提供统一的工业用水、统一的工业用蒸汽、统一的集中工业污水处理的“三统一”服务。现今,随着“三统一”工程的完善,镇内50多家染整企业,实现100%接入污水处理厂、100%达标排放、100%企业纳入日常严格的环保监管,保证了整个产业链的持续、绿色、健康发展。
“西樵还设有南海资源循环中心(一期)项目、鑫龙中水回用项目、高浓度污水预处理工程项目等多个治污项目,联动解决传统产业中产生的废弃物、废气、废水等问题。”西樵生态环境监管所所长郑骏鸣介绍,南海资源循环中心项目建成后,将彻底解决纺织产业园区所产生的污泥、棉尘等工业废弃物的处置问题,而鑫龙中水回用项目则有效解决西樵纺织产业基地经济发展与废水集中处理之间的矛盾,全厂现有废水处理设计规模(6万吨/天)扩容至8万吨/天。
在环保方面,西樵敢于先试先行,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如广东金三发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引进3.5米高速双梳直铺水刺生产线,其自带水循环处理系统将水刺的回水收集处理后再重复利用,节约了水资源;德耀纺织实业有限公司建立起环保数据展示平台,将产品碳排放足迹数字化……绿色发展优先,西樵纺织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智造实力日渐强劲,推进产业新西樵提速加力。“我们有自信展示我们的品牌和产品,将环保理念贯彻到底。”德耀纺织负责人说。
此外,为构建“产业与生态和谐共生、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新格局,郑骏鸣表示,西樵镇还不断加强环保执法震慑力,铁腕打击非法偷排、超排行为,推动纺织、陶瓷等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集群化、绿色化升级,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
其中,今年以来结合村级工业园整治提升,西樵镇生态环境监管所1月~6月共检查企业及各类场所876间,责令整改105间;在强化涉气企业的监管方面,针对科技工业园及百西片区的染整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促使企业改进技术、加强废气收集处理。另外,全面提升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工业项目的综合整治及监管水平,在6家企业完成在线监控安装并接入联网系统的基础上,2021年计划分三批对28家企业完成安装。
在提升水环境治理方面,则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治理,一是对城乡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回头看”,二是结合镇级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等工作,持续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三严控涉水企业或区域的排污行为。“接下来,我们也将推进官山涌治理,围绕岸线整治、河涌清淤等方面,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郑骏鸣说,铁腕治污,西樵一直在行动。
新颜值
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绘就生态宜居画卷
如果说,产业改造提升、绿色发展为西樵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乡村的生态改善则将利好落实到居民身边,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的画卷。
庭院变花园,出门即见景,如今,这样的景象在西樵随处可见。“村容村貌更好了,每天都能在村里的公园散步锻炼两小时,越来越舒心。”走进西樵镇爱国社区沙涌村,今年70岁的麦贤才正在村口公园散步,对于爱国社区的环境变化,他难掩自豪,“村里环境一天比一天美,公园也越来越多,大家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村容村貌优化的成果。”
沙涌村村口公园原来种植了蕉树,也堆放了不少建筑垃圾。2019年11月,爱国社区党委决心将这里整改提升为公园,得到了村民的支持。如今,公园内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爱未成年人等创文公益广告和景观小品,让村民在休闲散步之余,也能潜移默化感受到文明氛围的熏陶。
生态环境改善给村居带来的效益,也让村民乐呵呵。如得益于生态环境的提升,每逢节假日,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上金瓯社区松塘村良好的村居环境总能吸引不少游客;通过生态改造后,新田村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鸭乸田”正焕发新活力……
自西樵全面启动乡村振兴建设后,各村居社区想方设法动员多方力量改善人居环境,并逐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提升居民自豪感和社区归属感。“以前从旧村到新村,一路虽有不少植物,但也有不少卫生黑点。”年过七旬的西樵显岗社区居民侯锦英说,如今看着一处处干净整洁的打造点,居民爱护环境的意识也提高了,有的还搬来自家花草装扮小花园。
绿榕掩映、墙绘缤纷、街巷洁净……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西樵镇各村居这样的怡人景致比比皆是。西樵镇乡村振兴办主任陈文纺表示,自今年3月召开2021年西樵镇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动员会议以来,各部门、村(居)凝心聚力,及时借鉴先进经验推动乡村振兴。特别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西樵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乡村面貌明显改善。同时,结合西樵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各村居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发动各种力量投入到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中,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接下来,西樵镇将加强规划管控和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着重水环境治理和生活污水处理,有序推进自然村“截污到户雨污分流”工程,同时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其中,逐步开展田头棚整治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四好农村路”,加大力度重点做好“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着重解决房前屋后乱堆乱放、卫生污点死角、池塘漂浮物、电线乱拉乱搭、主干道环境卫生清理、公厕保洁等问题。
文/珠江时报记者陈肖玲通讯员关蕴琪黄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