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1年07月22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 爱国社区获 150万元奖励
    • 大型舞剧话剧将登陆樵山文化中心
    • 400多名适龄青年接受兵检初筛
    • 落实 15项重点工程为城市添气质
    • 为特殊儿童点亮星空
    • 野泳危险切莫侥幸
    • 篮球花会幼儿萌翻天

    第02版:关注

    • “天使妈妈”陈燕梅:为特殊儿童点亮星空

    第03版:聚焦

    • 河湖水下危机四伏 游泳请到正规场所

    第04版:多彩社区

    • 西岸片区怎么建清华博士来支招
    • 500多幼儿玩转花式篮球
    • 食品企业一年累计被罚五次吊销许可证五年内不得申请
    • 萌娃写书法送给老党员
  • 数字报首页

02:关注

“天使妈妈”陈燕梅:为特殊儿童点亮星空

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陈燕梅坚持普特共融,助力折翼儿童重新飞翔

2021年07月22日

■陈燕梅(左一)主持特教班活动。

■陈燕梅入围全国道德人物候选。

■与钢琴演奏家郎朗合影。

“一些事不能改变唯有接受,我们以后会好好照顾自己,让爸爸妈妈放心。”三岁上普通幼儿园,不到四岁学习钢琴,六岁上小学……在双胞胎姐妹小瑜和小璇看来,妈妈的爱就像一束光引导她们在黑暗中前行,也点亮了她们的人生。

7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322名德耀中华·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来自南海区西樵镇中心小学的陈燕梅入选全国孝老爱亲候选人。作为两个双目失明双胞胎孩子的母亲,她以坚韧无私的母爱,把两个女儿抚养成优秀青少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以师德之魂,总结推广自己的教学经验,带出一支特教专业攻坚团队,为特殊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破浪逐梦者/

母爱之光点亮失明双胞胎女儿人生

2004年5月,小瑜和小璇出生,让陈燕梅夫妇欢喜不已。然而不到半年,厄运如晴天霹雳般到来。经诊断,年仅半岁的双胞胎女儿均由于先天性视网膜病变导致双目失明,这让初为人母的陈燕梅,难以直面不可接受的现实。“从来没想到这样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跑遍省、市、区的大大小小医院,最终确认治愈渺茫。从医院出来后,陈燕梅“蹬蹬蹬”地往前冲,丈夫陈锦锋在后面追着,身后还有四个老人追赶着。陈燕梅回头的那一刻,瞬间觉得家人都是心痛的,她一定要坚强起来。

“让孩子回归正常的环境中成长。”在细心照料女儿时,陈燕梅欣喜地发现,女儿虽然双目失明,但是听力特别灵敏,口语表达特别清晰。对此,她感到庆幸,并决心给予她们同样的信心和希望。“要让她们与普通小朋友一样,读书求学,生活自理,快乐幸福地成长。”在家时,陈燕梅调整了家具的摆放位置,以此鼓励姐妹俩学会借助家具和墙壁支撑,学习自己上洗手间,学习自己到餐桌吃饭,学习各种生活能力,一步步做到生活自理,到现在,洗衣服、煮饭、打扫卫生等家务事也做得自如。

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则是陈燕梅为女儿勾勒出的又一成长计划,古筝、朗诵、瑜伽、游泳、象棋等多个项目,让孩子们逐一尝试。在她们4岁时,陈燕梅发现姐妹俩的音乐节奏感很强,对钢琴很感兴趣。她便开始到处托朋友、遍访琴行,寻找愿意教孩子弹琴的老师。因琴行从来没有教过失明儿童,一开始让老师顾虑重重,但陈燕梅坚定的态度,最终打消了老师的疑虑。在孩子们学琴的日子里,陈燕梅不管工作多忙,家务有多累,她都坚持送女儿们去琴行练习,从不缺席一节课。

2016年6月,两姐妹参加佛山钢琴天才选拔赛,进入决赛并获得与钢琴王子郎朗共进晚餐的机会,郎朗还赠予了姐妹们一台钢琴。“与郎朗接触后,更坚定好好学钢琴的目标。”小瑜和小璇说。

姐妹俩才艺突飞猛进,还获得了广东省器乐大赛古筝演奏一等奖和广东省诗歌散文朗诵一等奖,她们如普通孩子一样,活泼开朗,自主独立。

女儿小瑜和小璇“眼里”看到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因为陈燕梅自她们2岁后,经常带着她们去不同的城市旅行,吃不同风味的美食,感受不同地方的民俗风情。在陈燕梅与丈夫爱的沐浴下,2020年,姐妹俩通过不懈努力,从广东省30名特殊教育学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入普通高中班,就读广州启明学校,向着理想大学奋勇前进。

孩子们的成长和收获让陈燕梅夫妇备感欣慰。她至今记得,孩子们10岁的时候,有一次她忙完工作从学校回家,发现女儿们已经做好晚饭,摆放好碗筷,双双坐在餐桌那里,安静地等着她回来。这一幕,让她的泪水夺眶而出。陈燕梅相信:苦耕春前片片土,笑采秋后粒粒珠。

/勇敢探路者/

共融教育助力折翼儿童重新飞翔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为自身的经历,作为一名教育者的陈燕梅自此担起责任和使命,踏上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开启特殊教育的普特共融征途。

2012年9月,陈燕梅毅然从普通班的语文老师转任西樵中心小学特殊教育岗位。2013年,陈燕梅以特教老师身份参加南海区教育局组织的为期两个月的特殊家庭摸底工作。陈燕梅发现南海仍有不少身患疾障的学龄儿童失学在家,如折翼的天使一样长期与外界脱节,同时一些孩子尽管在学校上学,也没有得到学校和家庭的正确教育。

“我的孩子现在这个样子,送他上学能有什么用呢?”一些家长面对他们总是提出质问,但陈燕梅总是据理力争:“孩子有缺陷,就要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吗?为什么不问一问我们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相信你的孩子,他们的人生仍有希望。”“不抛弃不放弃,因为她们是我的孩子。”

“既然我的两个双目失明的女儿能够生活得美满充实,我相信你的孩子也能一样。”陈燕梅还常常用自身经历,向有特殊孩子的家长现身说法。事实上,因为女儿们而积累及总结的特殊教育经验,让陈燕梅更加坚定从事特教工作的理想信念。她开始认真接受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利用业务时间自学特教课程。她走出校门,积极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制定适合孩子的成长方案。

2018年,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现状,陈燕梅组建了“普特共融小组”,发动学校老师、厂企热心人士共同关注特殊儿童,扩大特教力量,从1名教师的特殊班发展为百人关爱特殊儿童的团队。在陈燕梅的带动下,学校普特共融团队每月开展不同形式活动,鼓励家长带着孩子走出家门,多接触社会发展动态,多了解特殊孩子未来就业发展方向。如走访西樵爱心工场,参观企业生产流程,还请来“过来人”讲述就业故事等,让家长相信即使是先天有特殊问题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长处,经过耐心的疏导和教育,就能让他们发光发亮,让家长和特殊孩子看见未来希望之光。

此外,普特共融团队还组织开展特教班学生与普通班级学生的融合活动,让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一起上体育课、音乐课、做早操、升国旗、打扫卫生等,构建特殊孩子的自信心,培养普通孩子的爱心。“多给他们耐心与关爱,他们也能像普通人一样,过上自立自强的幸福生活。”陈燕梅告诉记者,刚到特教班的小陈(化名)一见到陌生人,便抱着老师大哭,经过引导后,变得阳光开朗,毕业后还学会了按摩。一次偶遇陈燕梅带着小伙伴外出参观,他主动拉着陈燕梅一展技能,帮她按摩捶背等,非常贴心周到。

2016年,特教班迎来了一位“超级破坏王”小亮(化名),折断同学眼镜、弄坏课室设施、弄哭老师、挖掉树木,让老师很是头痛。陈燕梅得知情况后,摸准他每天最早到达班级的机会,跟他一起在操场跑步,与他分享早餐,还给他分派任务,负责课室门前植物的养护,慢慢地教导他改变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今,小亮不再鲁莽霸道,更像是班级里的大哥哥,主动负责班级大小事务,懂得关心同学。

“普通孩子善用语言表达自己。特殊孩子则往往用各种行为来表达自己。”陈燕梅说,这时需要分析他们行为的产生原因,学会接纳他们某些行为举止,逐步帮助或引导他们进行改正,让他们既感受到爱心也看到希望。

/时代奉献者/

以大爱帮助贫困山区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有困难,找陈老师。”在西樵镇特殊教育圈子里,时常可以听到这一句话。在她的努力推动下,西樵中心小学特教班从最初的1个班5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2个班22名学生,西樵镇的特教力量从1名教师发展到现在有100人的关爱特殊儿童团队。

去年教师节,特教班小亮(化名)害羞地递上一幅画,画上是一棵大树和树下几朵七彩的小花。“大树是陈老师,小花是我们。”小亮断断续续地说。让陈燕梅惊讶之余,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不忘初心,更加努力做好榜样,传递正能量,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陈燕梅坚定地说。

西樵镇与四川凉山州相距近1600公里。2018年,陈燕梅曾经带着2个女儿到凉山州参加扶贫活动,她深切地感受到凉山州教育仍然贫穷落后,有许多的特殊儿童十分需要帮助。2020年,得知佛山市南海区选拔优秀教师到凉山州支教,陈燕梅便与两个女儿商议此事。两个女儿都觉得扶贫支教很有意义,一致鼓励和支持妈妈参加凉山州支教。于是她主动报名,并于2020年的秋天,踏上了远赴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支教的征程。

从温暖如春的南方繁华城市到气候恶劣的大山深处,一场暖心的扶贫支教拉开了序幕。陈燕梅知道,凉山州有许许多多的孩子,需要接受特殊教育。为此,她尽心尽力,不仅为当地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如何做好班特需生的转化工作》,举办示范公开课《搭船的鸟》,她还把自己从事特殊教育的宝贵经验,与当地老师分享,让特殊教育之光,在凉山州学校里生根发芽,点亮更多特殊孩子的人生。

虽然支教只是短短的一个月,但陈燕梅获得凉山及西樵本土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她的心里也始终牵挂孩子们。在支教的日子里,五年级的小亮时常问“陈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老师们告诉他,“你每天数一个数,倒数30个数字,她就回来啦。”陈燕梅到凉山支教的30天,小亮掰着手指数了30天。因为她,拥有爱的折翼孩子也懂得了表达爱、付出爱。

在同事看来,陈燕梅更是一名指路者。西樵中心小学特教班老师洪锡如在陈燕梅的招募下来到学校开展教学,作为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她,一开始感到西樵镇相对偏僻,对随班的特殊教育的普及与晋升也不太有信心,但陈燕梅提出的“共融教育”理念却让她眼前一亮。

“陈老师提出对孩子们的无差别对待,在校内营造了一个平等的氛围,让我看到发展的方向。”洪锡如说,陈燕梅的授课风格、教学理念,让她留在了西樵,留在了西樵中心小学特教班,至今已有5年。

文/珠江时报记者陈肖玲通讯员南宣图/通讯员提供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