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新技术治疗椎动脉狭窄
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顺利开展首例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手术

■谭泽梁
珠江时报讯(记者/何泳谊通讯员/黄春梅摄影报道)4月20日,记者从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获悉,该院神经内科为75岁的黎伯顺利开展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手术,有效解决黎伯因椎动脉狭窄而反复眩晕、走路不稳等健康问题,提升黎伯晚年生活质量。这也是该院首例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手术,进一步提升该院的综合医疗水平。
今年1月,黎伯因右侧肢体乏力而送往南海四院,经检查,诊断为脑梗死,DSA检查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并烟雾病、左侧椎动脉为劣势,细小,右侧推动脉开口狭窄约80%,右推动脉V4段、基底动脉中段狭窄约50%。经治疗后,黎伯康复出院。然而近日,黎伯连续三天反复出现眩晕情况,多在卧位坐起及走路时出现。发作时有视物旋转感,并视物模糊,持续3~5分钟左右症状逐渐减轻,并伴有恶心欲呕,不能进食的情况。黎伯家人马上将其送往南海四院神经内科。
“人体脑血流供应来自两个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供应额
叶、颞叶、顶叶以及基底节等大脑半球前3/5的血流,故又称前循环系统。椎基动脉系统主要供应脑后部的2/5的血流,包括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后部以及部分间脑,故又称后循环系统。”南海四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谭泽梁表示,椎动脉是后循环系统的重要供血血管。黎伯反复出现眩晕是因为左侧椎动脉已严重堵塞,如今右
侧椎动脉开口狭窄约80%,血液不畅通,供应不上大脑,需植入支架扩张椎动脉,让血液顺畅流通。
目前,椎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支架治疗往往使用非专用支架,如肾动脉支架、冠脉支架、颅内支架或自膨式支架,由于大小长短不合适、支架材质是不锈钢或无药物涂层,支架远期断裂率高达15%甚至更高,跨适应症使用存
在风险。此外,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尤其是椎开口部位,导致患者远期预后性差。
为此,今年南海四院神经内科努力引入有椎动脉适应症的专用支架——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较裸支架降低66%的再狭窄率,为医生和患者增强远期预后信心。其采用的是L605钴铬合金支架平台,金属抗疲劳性、抗拉强度和径向支撑力表现均更优。支架采用药物涂层——雷帕霉素,抑制内膜过度增生,减少炎性细胞激活,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溶性极好,远期血栓事件发生率更低。
在黎伯及其家属的同意下,南海四院神经内科医生团队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为黎伯开展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椎动脉支架手术。术后,唐伯经过康复理疗,眩晕情况没了,走路更稳了,开心地享受生活。谭泽梁表示,椎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规范药物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仍是基础,这有利于降低椎动脉血管再狭窄及卒中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