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创冷链配送技术 让活鱼“游”向全国
何氏水产董事长何华先带领企业开拓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之路,成长为国内水产行业领头羊

■何华先到暂 养车间巡查。 珠江时报记者/ 钟泽诗摄

■何氏水产工作人员给鱼打上二维码。 通讯员供图

■何氏水产的部分运输车辆。何何氏氏水水产产供供图图
今年11月,位于西樵镇的广东佛山基塘农业系统项目被授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牌匾,引起大家对现代基塘农业发展前景的关注。而身处广东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保护区范围内的广东何氏水产有限公司(下称何氏水产)则通过首创“活鱼低温暂养、纯氧冷链配送”技术,重新诠释了基塘农业的现代科技发展之路。
这一切,都与一个人的坚持密切相关,他就是2020年广东省劳动模范、何氏水产董事长何华先。自1995年创立何氏水产以来,他坚持“为渔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企业宗旨,带领何氏水产成长为国内水产行业领头羊。
/创新模式/
“公司+农户”为渔者谋利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西樵镇山根社区的何氏水产总部,在何氏水产检测中心,检测编号、鱼的种类、供应商名称、鱼的来源地址、检测结果等信息在屏幕上滚动播放,一目了然。仅过了1分钟,就从编号“1”的检测对象滚动到“30”,这只是何氏水产众多上游供应商中的冰山一角。
“我们会向合作的农户输出统一标准,给他们提供鱼苗和饲料配比,并监控水质,等农户把鱼养大后,我们再以农户的保底价格收购这些鱼。”何华先说。以附近养殖鲈鱼的合作农户举例,何氏水产不仅会支付对方鱼塘的租金,还会帮助其进行养殖,提高养殖效益,使年亩产量达4000~5000斤。最后,企业再以时价每斤14~15元收购成熟的鱼,使农户获得可观的收益。这就是何华先坚持的其中一项宗旨——“为渔者谋利”的内核。
在何氏水产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背景下,该企业带动上游合作农户超过18000户、水产养殖面积超过30万亩,组织农户培训超8000人次,更带动合作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超30000元。主营水产品也更加丰富,桂花鱼、鲈鱼、黄骨鱼、回鱼、生鱼、罗氏虾、基尾虾、澳洲淡水小龙虾、生蚝、中华鳖等多个品种都被纳入其中。
此外,面对“订单农业”的行业发展趋势,何华先也早早开始布局,与盒马鲜生、太二等大型超市、平台展开合作,促成较为稳定的订单。“农户只需安心把鱼养好就行,根本不用愁销路!”何华先说。
何华先透露,未来,公司还将在全国更多优质水产品产区布局更多养殖基地,从源头把控质量安全,实现优质资源的互补,带动更多农户进行健康养殖。
/攻克难题/
首创保鲜冷链为食者造福
创业初期,何氏水产利用航空运输,但由于仓位有限且成本较高,后转为利用铁路运输。那时,何华先不断上演“跟车记”,在京广线上往返数次,坐在“K30”列车上与同事研究保鲜运输技术,“每一趟运输都是一次试验,我都会去看到底有多少鱼能存活下来。”
就在一次次摸爬滚打当中,何华先带领何氏水产的技术团队在全国首创出独特的“活鱼低温暂养、纯氧冷链配送”技术:从塘头到市场,通过逐级降温、智能温控技术,在运输过程中让活鱼处于半冬眠状态,做到全程封闭温控管理,成功突破了鲜活水产品长达50小时高密度低温远程运输的技术难题。
不久后,铁路运输的时间成本问题越发突出,何氏水产开始将目光转向汽运,这项让鱼进入半冬眠状态的保鲜技术也越发成熟。
2003年,何氏水产的第一辆冷链运输车辆从公司大门驶出,发往长沙市,何华先继续上演“跟车记”。“那一趟坐了将近20个小时吧,到达目的地之后发现鱼的存活率超过80%。”何华先回忆道。随后,他又跟车来回前往南昌、桂林、武汉等地。
直到现在,何氏水产已通过自建汽运冷链实现配送面积覆盖全国3000公里,在不添加任何药物的情况下,使水产品存活率达到99%以上。这完全颠覆了鲜活水产品运输低级松散的局面,引领水产流通产业链走上规范化、标准化之路,以“鲜、快、广”的特色实现了“南鱼北调”产业化发展。
对于负责统筹整个冷链运输系统的运输部,何华先的要求是在保证时效性的同时做好紧急预案,应对突发天气、路况等问题。
这一点是何氏水产运输部总监孙宗宁深有体会的。“我们对车辆、司机都有严格要求,也会向司机提供操作手册,以跟踪车厢的氧气和温度系统,保证水产品在途中的半冬眠状态。在可能遇到大雾或低温天气的路线上,还会为司机设计好备用路线,以保证时效性。”孙宗宁说。
现在,每天都会有20多辆配备系统化运输供氧设备的大型冷链车从何氏水产驶出。何氏水产的销售网络更覆盖北京、上海、福州、南京、郑州、西安、昆明、成都、长沙等国内25个省100多个城市,带动下游1000多个经销商、200多个水产批发市场和600多个超市及社区,年交易量超6万吨,产值超20亿元。那一条条“半冬眠”的鱼儿“下车”后,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超市里游动起来,等待着尝鲜的食客。
/注重研发/
引领行业发展前行
在何氏水产的鱼苗培育车间,温度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何氏水产技术总监彭鹏长期驻扎在此,他是何氏水产“研究生养鱼团队”的重要一员。
“何总每天都会在这里待2小时以上,研究养殖鱼苗的水环境、鱼苗的密度、循环水系统等设备情况。”彭鹏说,“他会根据鱼苗的生长状况提出一些创新的想法,比如不同生长周期的鱼苗采用不同深浅的池子、如何吸收和排放污水等,会给我们很大启发,逐步突破技术难点,工作氛围很好。”
去年4月,何氏水产的技术团队做了一个试验塘:在鱼塘底部先种上藻类,待藻类稍微长高后再养鱼。在此过程中,鱼成长得很快,排泄物被藻类吸收,藻类也同步成长,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我们站在离塘面两米高的地方都能看到鱼塘的底部,做到水清且有鱼!”何华先激动地说。
何华先透露,现有的养殖区域已经做好尾水处理系统,接下来,何氏水产还会增加试验塘的数量,往绿色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方向走,并逐步打造出水产养殖产业园区,融入网红带货、养殖观光旅游等元素,打造公园式园区。
在何氏水产的卸鱼车间,记者看到有工作人员在给鱼打上二维码,食客扫码即可看到这条鱼的“前世今生”。
这个二维码背后是何氏水产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该平台实现线上平台和线下实体相结合,进行全过程实时数据跟踪和信息监控,使该公司率先在水产物流行业推行“鲜活水产品”电子溯源和监管SCM模式,实施“源头可追溯,流程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信誉可保障”的鲜活水产品健康安全全程监控追溯体系。
截至目前,何氏水产引进和提炼全球10多个国家的先进水产技术,获得国家3项发明专利,3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建有129项企业标准;通过产学研合作,先后主导或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不断引领行业前行。
/热心公益/
通过冷链运输传递温暖
今年1月29日至2月上旬,何氏水产每天向武汉盒马鲜生供应2000~3000斤鲜活鳜鱼、鲈鱼等优质水产品。从2月中旬开始,日供应量飙升至20000斤。此外,何氏水产还向武汉捐赠酸菜鱼、开背鲈鱼、黑鱼片等优质水产品6吨,以及现金10万元。
何华先更提出要为全省农企免费提供冷藏车进行公益性运输,与同事加班加点,往湖北各地运送物资。
疫情期间,广东农企通过何氏水产的冷链运输车队向湖北各地运输15批次652吨抗疫物资,总价值达1835万元。
这样的冷链传递的是家一般的温暖。
不仅如此,近年来,何氏水产连续承接和参加社会公益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江河鱼苗超过1000万尾;参加四川凉山扶贫、清远爱心助学等公益活动;捐资200多万元用于帮扶老人协会和建立公益学校……向社会传递现代农企的正能量。
文/珠江时报记者钟泽诗
通讯员黎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