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粤曲进校园用心培育好苗子
里水新乡贤郑雪娴致力传承粤曲文化,为讲好里水故事贡献力量

■郑雪娴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动作。(受访者供图)
“粤曲里总有很多值得回味的经典故事,很让我着迷。”饱含深意的歌词、优美的韵律,这些粤曲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当年还在读书的郑雪娴。
作为区级粤曲非遗传承人,郑雪娴将粤曲带进校园,并悉心指导学生,带领和顺中心小学“和曦粤韵”曲艺社的学生斩获省、市、区多个奖项,培育出一批优秀的粤曲新苗;积极推进粤曲文化进村(社区),演唱具有梦里水乡特色的原创曲艺,为讲好里水故事贡献力量。
从娃娃抓起培育粤曲新苗
“每当小朋友们在台上表演时,都能看到他们的进步。”郑雪娴说,里水粤曲事业后继有人,她感到非常欣慰。
“我们自己也觉得粤曲比较难唱,但之前有个叫周乐儿的小朋友说喜欢唱粤曲,于是我们就尝试教她唱。”经过教导,周乐儿在南海区第一届粤曲花会获得金奖。这次成功的经历,让郑雪娴看到了在校园开展粤曲教学的前景。2012年7月,在南海区文化馆、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及里水镇教育发展中心的支持及郑雪娴的推动下,和顺中心小学“和曦粤韵”曲艺社挂牌成立。
从最初不足10名学员,发展到如今40多名,并成为南海粤曲传习所、佛山市少儿曲艺培训基地、佛山市非物质遗产粤曲传承基地,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作为和顺中心小学的数学老师,郑雪娴平日里要兼顾备课、上课、修改作业及粤曲教学等事务,虽然辛苦,但她总会说,只要孩子们愿意学、学得好,辛苦都是没有白费的。
“刚才出场的眼神没抓好。在舞台上,眼神一定要专注、准确,才能让人物表现传神。”每到训练时间,郑雪娴总会亲自示范,将要诀分解,一个个动作、一个个表情,给孩子们“抠”戏,为的就是将粤曲的精髓传授给学生。
郑雪娴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让学生爱上粤曲,她通过各种角色的扮相,以及展示刀、枪、飘带等道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培养他们对粤曲的兴趣。在教学中,郑雪娴还会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角色的特质进行适当发挥。
“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要让每个孩子都有发挥的空间。”郑雪娴认为,在教学中,不仅要提点学生,更多的是给予鼓励,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从中收获自信和快乐,他们才会越学越有劲,越唱越有“瘾”。
在郑雪娴与“和曦粤韵”曲艺社教师团队多年的重视、努力与坚持,以及课程开发、苗子选拔、兴趣培养、基础夯实、特长发展等工作的稳步推进下,“和曦粤韵”曲艺项目作品多次在省、市、区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并屡次受邀到香港、广州等地交流演出。
“粤曲的传承需要年轻一代的参与,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郑雪娴说,要把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一定要“从娃娃抓起”,加强学生在少年时期的熏陶与培养,将校园变成粤曲人才的摇篮,让更多孩子认识、喜爱、品味粤曲。
粤曲表演进村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佛山是粤曲的发源地,在郑雪娴看来,每位佛山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将粤曲文化传承下去。为此,她在推动粤曲文化传承这件事上不遗余力。
郑雪娴大学毕业后就加入里水曲艺队(现里水曲艺协会),努力传承里水粤曲文化。作为里水曲艺协会副会长,郑雪娴每周四晚7:30~10:30都会对协会成员进行指导。如何提升唱功,如何演得传神……郑雪娴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粤曲技巧传授给协会成员。
为让更多粤曲爱好者得到学习机会,进一步推广粤曲这一传统文化,展现里水粤曲文化发展成果,郑雪娴积极参与里水文化发展中心和里水曲艺协会的活动,并担任社区粤曲课堂及暑期品牌文化活动夏令营粤曲课堂的导师,对学员进行唱腔、身段和舞台技巧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将粤曲知识传授给里水粤曲爱好者。
“驸马爷请!公主请!”为进一步推广粤曲文化,今年6月,里水镇文化发展中心推出2022年里水镇文化志愿曲艺轻骑兵下基层活动,郑雪娴与文化志愿轻骑兵们走进里水各(村)社区,将粤曲精品节目送到市民家门口。尽管演出设备仅仅只是移动音箱和麦克风,但郑雪娴凭借专业的唱腔以及精湛的表演,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在里水镇每年举行的730“查笃撑”曲艺剧场和“粤韵绕古祠”展演等曲艺品牌活动中,街坊们也总能看到郑雪娴的身影。郑雪娴白天教学,晚上抽空参演,每次演出几乎座无虚席,得到街坊们好评。
如今,里水镇粤曲氛围越来越浓厚。据了解,里水现已组建三十多支民间团体粤曲私伙局队伍,形成了“村村有私伙局,天天都开局”的良好氛围。
作为里水人,郑雪娴认为,要宣传家乡,必须将家乡的特色融入艺术作品。为讲好里水故事,传播本土特色文化,郑雪娴演唱了《赞石塘》《生态新城》《水乡情》等具有梦里水乡特色的本土原创曲艺,还多次代表里水镇在省、市、区级粤曲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条件允许的话,我会多进村(社区),为大家带去表演,普及粤曲知识。”作为里水新乡贤的一员,郑雪娴说,将继续深耕粤曲领域,在粤曲教学上不断努力,吸引更多人投身里水粤曲事业,营造浓厚的粤曲氛围,为里水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文/珠江时报见习记者何海燕通讯员朱嘉泳袁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