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前屋后“四小园” 种花种菜日子甜
里水鲁岗村因地制宜建成46个“四小园”,让村民共享乡村振兴成果

■沙洲村尾四小园改造前。

■沙洲村尾四小园改造后。
游走在里水镇鲁岗村中,干净整洁的主干道上,车辆整齐停放。步入村巷道中,村民房前屋后不见杂物,五步一景,十步一园,小园里种着蔬菜、水果、鲜花……让村民的生活增添了几分亮色。
在全面建成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居的基础上,鲁岗村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后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至今建成46个“四小园”,一方方小果园、小菜园,一片片小花园、小公园星罗棋布散落在鲁岗村的大街小巷里,点缀着这片“世外桃源”里人们的诗意生活。
因地制宜
动员村民参与“四小园”建设
“花径鲁岗,水悦龙舟”,鲁岗村这个乡村振兴的品牌广为游客所熟知。这里至今保留着农耕生活的淳朴,有着靖节先生笔下《归园田居》里与世无争、幽静淡然的美好,俨然是里水人城市生活中的一方心灵净土。
在鲁岗村姓吴经济社,一块占地约300平方米的小公园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公园四周用红砖砌了小围栏,园内种上了台湾草,细叶榕,刚铺就的草坪绿草如茵,砖块铺垫的人行道上,街坊李姨正抱着孙子在散步,对这里环境赞不绝口。
“这个小公园来之不易。”鲁岗村党委书记谢仕宏介绍,小公园地块属性是集体土地,原来是周边村民乱堆放建筑垃圾、淤泥、生活垃圾的地方,堆积了很长时间,借着“三清理”的契机,鲁岗村把地块上的垃圾杂物全部清理干净,平整后的土地怎么用成了村委会和村民间的沟通难题。
“有的村民希望做成停车场,方便附近居民停车。”谢仕宏说,鲁岗村的停车位并不紧缺,地块附近的篮球场可以供村民晚上停车,村民最缺的是休闲空间,要多种绿植,多建公园,多设活动区域,这才是适合鲁岗村乡村振兴现实的举措。
于是,他找来经济社社长吴彬成,跟持不同意见的村民沟通,动员大家支持四小园建设。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沟通,村民最终支持改造成小公园。
不到一周时间,铺上草坪,种上树木的小公园就建好了,没有大拆大建,只有小而精美的公园设计,一建成就吸引了周边村民的围观,村民有了休闲的地方,纷纷点赞。
“清理杂物前这里环境乱糟糟,有蛇虫鼠蚁。建成小公园后,生活环境好多了。”李姨开心地说,她每天都可以带着孙子到这散步,绿色植物让空气变得更好了。
如今,吴彬成主动担当起为小公园灌淋的任务,每天拉着水管淋水,为村民休闲提供坚实保障。谢仕宏说,四小园建设是政府和村委牵头,但最终的管养还是要落到经济社和村民一级,发动大家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四小园的建设才有持续性和活力。
物尽其用
舍弃收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
按照上级拆棚、划线、建四小园的工作思路,鲁岗村在“三清理”后有了大量的零散土地,鲁岗村把建四小园纳入工作日程,全力推进建设,从7月份至今,有46个已建成投用,一个个菜园、果园、花园、公园点缀着村中优美环境。
“目前来说,小菜园和小果园占了大半。”谢仕宏说,四小园建设不仅要考虑美观性,休闲性,还要考虑实用性。清理出来的土地无非是村民的宅基地和集体用地,村民宅基地上一般都会动员种菜、种蔬果,这样村民不仅可以享受绿色环境,还可以收获粮食,一举两得。
而集体用地,则以建设小公园、小花园为主,不大拆大建,讲究物尽其用,达到环境美化的目的就行。
在沙洲经济社,新村村民旁的一大片土地改造成了小公园,种上了花草树木,谢仕宏说,这里原本是一片村民乱堆放砂石、砖块、垃圾的荒地,还有一些村民种的果树,地块面积达到了数百平方米,“三清理”后,这里建成了小公园,村民种的果树得以保留,砖块用于公园围栏和人行道铺设上,将能用的东西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发挥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密度的生活环境,要建设更多的休闲好去处,提升村民的生活环境,让他们生活更有幸福感,这才是乡村振兴的目的。”谢仕宏说,清理出来的土地不少是集体土地,有的村民建议做停车场,有的建议拿出来给村民当宅基地,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集体收入,又可以解决停车、居住等实际问题。但村委会认为,增加收入只是暂时的,建设好居住环境才是实现村民幸福生活的关键。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鲁岗村的四小园建设推进得如火如荼,村内十多平米到数百平米大小的闲置土地被改造成花园、菜园、果园、公园,一条短短的巷道就分布着两三个小园,村民推门见绿,生活惬意。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陈志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