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峰洲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梁继淳:
聚焦社区治理 融洽和谐邻里
■举办社区文化节,促进邻里和谐。通讯员供图
金峰洲社区高楼林立、人口众多。尽管如此,这里的街道仍然十分整洁,邻里碰面会主动打招呼,一派融和。
这得益于金峰洲社区近年来对社区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自担任金峰洲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以来,梁继淳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聚焦社区治理难题,带动社区党员、居民纷纷加入到共建美好家园的行列中。近日,梁继淳获评“南海区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举办社区文化节增强居民凝聚力
今年4月,金峰洲社区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志愿者近百人在金沙洲广百广场共读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图书,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共话初心使命。这是里水镇金峰洲社区第一届社区文化节系列活动暨“相伴同悦读共抒家国情”亲子共读活动启动仪式的一个环节。
梁继淳组织党员主动亮身份、做表率,为社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互动体验等活动,并获得金峰洲社区居民的热烈反响。这让梁继淳感到十分欣慰,“社区文化节作为一项惠民举措,不仅满足了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还充实了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内容。”
梁继淳深知,作为一个新型城市社区,金峰洲社区存在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口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据了解,金峰洲社区毗邻广佛都市圈,管辖总面积为0.939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多个物业小区。截至今年4月,总规划户数17770户,至今已交付户数17745户,已入住人数约6万人,户籍数为4972户,11490人,是众多广佛“候鸟”的居住地。
新型城市社区如何打破人际壁垒,创建融和社区?为破解难题,梁继淳积极探索以社区党员为纽带,调动居民群众、物业服务企业等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以培育发展各类社会自组织为基础,通过打造“社区文化节”为社会公共参与平台,积极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更好倡导相互关怀、互助友爱的文明新风尚,不断加深群众邻里情感,让广大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服务型社区,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这样的活动形式也初显成效。走进金峰洲社区,不少小区邻里和谐蔚然成风。“以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热情不高,但随着开展的活动越来越多,居民也越来越理解社区工作,积极配合,还发动了不少志愿参与。”如今,许多居民都对社区工作表示认可。
一直以来,梁继淳都聚焦小区治理顽症,强化党建引领源头治理,通过搭建多元化平台,开展党史学习主题宣传教育、篮球赛、亲子共读、童心向党、红色电影进小区、居民才艺大赛等活动;广泛推广楼长制,鼓励发动有公信力有号召力有组织力的居民担任楼长,引导广大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小区事大家议,不断提升自治意识和归属感;并通过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居民自治组织的三方联动共治方式,逐步处理小区老大难问题,携手共建共治共享融和社区。
党员居民一条心织密社区“防疫网”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峰洲社区参与服务活动的居民渐渐增多。他们成为了梁继淳带领队伍开展社区治理的好“抓手”。
今年5月至6月,按照上级要求,金峰洲社区开展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梁继淳将社区党员、居民代表、妇联执委、物业管理联合会以及各小区的热心居民和志愿者组织起来,扛住了庞大居住人口和紧缺协调人手的压力。
5月30日,金峰洲社区金沙里小区接到通知,需要在晚上开展核酸检测采样工作。金沙里小区居住人口密度大,需要大量志愿者发动宣传并维持秩序,报名担任志愿者的人也有不少,其中不乏年轻人和长者。
“报名意味着要连续站立好几个小时,但我还是希望为小区贡献一分力量,守护自己的家园。”金峰洲社区妇联执委,金沙里小区党支部书记、居民代表黄锦洁说。
如同黄锦洁一样,金峰洲社区众多党员居民“拧成了一股绳”。为了筑牢社区的防疫屏障,梁继淳早已在各个小区布下“天罗地网”。在梁继淳的带领下,金峰洲社区积极响应里水镇要求,探索党建引领的“433”社区综合治理模式,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宣传、居民微信群公告、楼长线下发动等方式,很快招募到数百名志愿者协助开展核酸检测采样工作。
此外,梁继淳也主动发挥社区“主心骨”作用,为营造和谐安定的社区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请大家佩戴好口罩,携带身份证,有序排队,听从工作人员指引……”5月29日晚,里水镇恒大御景湾物业小区不间断地响起了扩音器的声音。在众多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中,一个忙前忙后、一路小跑的身影引人注意。仔细一看,原来是梁继淳。
即使核酸检测采样现场已经有不少好帮手,但梁继淳仍然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当起了“指挥员”的统筹角色。“要把握好引导居民下楼检测的节奏,既要紧凑也要有序。”“一定要再三叮嘱居民要按顺序前往检测,避免出错。”……炎热的天气、劳碌的奔波早已让梁继淳汗流浃背。
梁继淳是守护社区的“贴心人”,也是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者”。他表示,社区党委将继续抓好社区工作组的工作落实,选取恒大御景半岛、中海金沙里为试点,以楼长议事平台、三级党建网格为抓手,建立“1+7”工作方案,深化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将居民诉求化解在基层,提升居民满足感、归属感、幸福感。
文/珠江时报记者邓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