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见公园 诗意在眼前
一家三代讲述公园里的幸福生活

■里水怀德公园养德亭。

■小朋友在公园里游玩。

■里水怀德公园景色优美。

■园林工人正在修剪花草。

八月处暑至,南海却暑气不减。
傍晚,被烈日炙烤的大地慢慢冷却,位于里水流潮社区的怀德公园(即水口公园)却开始热闹起来。打篮球的人挥洒着汗水,“棋迷”对弈一局杀到难分胜负,散步消食的人听着小曲。苏啟活就是其中一员,公园离他家很近,“骑个摩托车,两三分钟就到了。”
从杂草丛生的小山岗,到移步换景的怀德公园,71岁的苏啟活是这个公园发展史的见证人。看着在公园嬉笑打闹的孙子孙女,他脸上的笑意就溢了出来,“住在公园旁幸福啊,别的东西比不了。”苏啟活说。
古有“落日人从绿野来”,今有“半城繁华半城绿”。南海的“公园化战略”推行后,南海人不必追逐“诗意的远方”,因为他们就住在公园里。
小公园里的幸福百态
抬头仰望,凤凰花透着光影飘落,林间小道一时“落英缤纷”;目之所及,细密的竹林摇曳着处暑的暖风,发出沙沙声响;低矮的灌木丛里,鹤望兰开得正艳……8月,怀德公园,风光正好。
晚饭后,水口村村民苏啟活带着孙子苏家熙、孙女苏婕,来到了怀德公园散步消食。苏啟活绕过写着“怀德公园”的大石头,看到了成片的草坪。沿着草地间的小径慢慢走,就到了他最爱的地方——小凉亭。
“公园里的这块绿地,路平好走、视野开阔,特别适合上了年纪的老人。”苏啟活笑着说,不少老人走累了都会坐在凉亭休息。
落日余晖中,苏啟活看到了村民在公园里的百态:小孩追逐着撒欢嬉闹;年轻人在球场打篮球,跳跃欢呼;老人们谈天说地。苏啟活说,这是他一天中的惬意时刻。
眼前的惬意,得益于南海多年来“公园化战略”的推行。
2014年,南海发布《新一轮绿化南海大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加快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升级改造,每个镇(街道)建设2到3个高品质的镇(街道)示范公园。除市政公园外,在南海各个社区和村居,一个个社区公园也如颗颗散落的棋子,组成了南海公园化战略的一盘棋局。
而里水早在2012年就启动了“公园化战略”,流潮社区顺势将怀德公园旁边的小山坡纳入其中,改造成如今占地约50亩、绿地用地超过2.2万平方米的水口公园。
“没建公园前,村民们会去水口水道两岸散步。但是只能散步,比较枯燥。”苏啟活说,公园建成升级后,村民们多了一个休闲散步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有灯光篮球场、乒乓球桌、羽毛球场,大家可以在这里运动一下,年轻人多了,公园也因此更有人气,更有氛围了。
流潮社区党委委员陈广汉对此也很有感触,“以前,大家是坐在榕树头下喝啤酒,有了公园后,大家是坐在榕树头下看比赛,村里的文化氛围都不一样了。”
活动多了心更近了
每当假期来临,苏家熙就会和楼下的朱俊霖相约出去玩。而怀德公园,因为场地开阔,适合“放飞自我”,也成了他们最爱去的地方。“一个人是好玩,不过有别人跟着我一起跑,就更好玩了。”苏家熙说。
他们有时候玩捉迷藏,有时候玩滑草。在苏家熙眼里,“反正能去公园就好玩”。公园成了两个小孩的玩乐天堂,也让他们有了契机更加亲近。苏家熙说,去不成公园,他俩就会互相串门。
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串起了两个家庭的联系,大人的交流也多了。
在儿媳苏小婷看来,怀德公园是促进本地人与新市民和谐共处的空间载体,广场舞就是典型之一。
“广场舞的潮流是在水口公园吹起的。”苏小婷说,每到晚上,村里的新市民就聚在一起跳广场舞。看着他们翩翩起舞,本地人也深受感染,自觉加入其中。
学跳舞就要交流,本地妇女大多讲惯了粤语,普通话讲得不利索。但是为了学跳舞,他们只好硬着头皮讲。一来二去,你就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怀德公园里,有人用广式普通话,有人用川式普通话,各种带有地方方言的普通话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公园里一道有趣的风景。
“有了他们的帮衬,水口村的文娱活动变得更加有神有色。”陈广汉说,每当村小组计划举办文娱活动,广场舞的爱好者们常常会主动参与、积极贡献节目。此外,没有参与表演的新市民,往往是活动的最佳捧场者,让活动现场变得热热闹闹。
以公园为载体,以活动为纽带,村里的人心更近了。正如苏小婷所说:“大家的界限感已经模糊了,没有我是本村人,你是外地人的区别了。”
公园让他们更有归属感
苏家熙的妈妈苏小婷,是里水流潮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
这几年,她在办公室经常会接到一些特殊电话,“你们那个水口公园怎么走啊?”“我在广州,去水口公园坐哪路公交?”……听到这样的“点名问询”,苏小婷心中总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她家,就住在怀德公园附近。
这种自豪感,刚开始被苏小婷形容为年轻人的“虚荣感”。
2009年,苏小婷从外地嫁到流潮社区。当时,见这里远离市区,工作的地方位置偏僻,她心里十分忐忑。但是,附近初具雏形的水口公园,让她有“冲动”留下来。
“当时想的是,空闲时间来这里拍拍照,跟大家炫耀,你看,我住的地方有这么美的公园,那种年轻人的小小的虚荣感,就被满足了。”苏小婷说。
2014年,怀德公园扩建完成后,环境更靓了,向她打听怀德公园的人也越来越多。
“那之后,遛娃也不用担心了,孩子们在这里玩,不担心磕着碰着,还有熟人互相照看。”苏小婷说,看到整洁干净的公园环境,她都会自然而然地对周边环境卫生进行维护。
对苏小婷而言,公园带来的“虚荣感”,已经变成了“我家在公园旁”的自豪感、归属感。
作为社区工作人员,她能看到的更多。
“公园场地大,经常搞活动,一来二去,大家都熟了。”苏小婷说,这种“熟人社会”的氛围,让更多人自发主动加入到集体性活动中,比如篮球赛、文明家庭颁奖晚会等,“基本上,村里组织的每场活动都有很多人‘捧场’”。苏小婷说,村里有人情味儿了,大家都认同村里的文化建设,这就是住在公园附近的幸福感。
在苏小婷看来,这种参与感也是提升乡村治理的一种有力抓手。
“就比如,今年疫情期间,一个居住在本村的新市民阿叔,每天路过看到我们设岗测温,他也主动申请加入。”苏小婷说,“当时也笑着问他,你又不是必须做,为啥这么积极?”阿叔的回答让她很感动,“看到大家这么辛苦,我能帮一点忙,就帮一点吧。”
“这说明,阿叔是把自己当成村的一分子,对水口村有了归属感,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苏小婷说。
记者手记
公园城市建设中市民 “推门见绿 ”
从小山岗到生态公园,从本村人的休闲场所到外地人“慕名而至”,怀德公园的“成长史”,正是南海深入实施“公园化战略”的缩影。
如今,南海仅市政公园就有近百个,其中不少都名气在外,比如桂城的千灯湖公园、九江的外滩公园,西樵的听音湖公园、大沥的九龙公园、狮山的孝德湖公园等。时至今日,对南海人而言,“推门见绿”的公园式生活已触手可及。
南海在今年的党代会报告中也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更多群众家门口的街角公园、文体场馆,打造市民可亲近的城市公共空间,打造更有温度的城市。
这句话的背后,恰好回应了这样一个观点:公园城市建设,将成为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也就是说,公园城市通过多层次的公园与公共空间体系,融入市民生活场景,有效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宜人的公共空间,将推动全民参与共建,并充分调动社区自组织作用,通过公共空间的优化,促进居民交往和对公共活动事件的参与,培育城市共同的情感和文化氛围。
这种观点在怀德公园得到印证。因为空间开阔,水口村可以在这里举行各种大型公共活动,比如“老人宴”,一摆就是五十围,以活动为纽带,让村民找到共同话题,培育共同的情感,他们通过个体的视角去观察感知乡村的魅力所在,甚至自发参与乡村治理,在增强归属感的同时,提升了居住在这里的幸福感。
统筹/珠江时报记者程虹文/珠江时报记者周钊泷程虹
通讯员毛雨图/珠江时报见习记者廖明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