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人、南海中学第四任校长曾镜涵:
留学归国任校长助力南海中学扬名

曾镜涵(1894-1954)出生于大伸正南里(如今九江镇大伸村),自幼随父在香港读书。民国3年(1914年)毕业于香港皇仁书院,1918年获香港大学文学士学位,次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进修,两年后毕业,获政治经济学硕士衔。
归国后,曾镜涵任广东省交涉署科长兼南海中学英文教师。1924年初,曾镜涵接任第四任校长。
接任南中校长后,曾镜涵从各方面加以改进,得到香港绅士李右泉、李尚铭和香港巨商冯香泉以及香港九八行、校友黄汝信等捐的一大笔钱后,除偿还该校创办时的官款外,还在校内增建礼堂、图书馆及物理、化学、生物等三个实验室,增建几座西式楼房,设天桥连通楼上走廊,课室增多;筑假山、喷水池,建勷寰纪念亭,把东、西校园整治一新。
曾镜涵又添置图书、仪器,接受港商捐赠书籍,添置体育用具、中西乐器和大钢琴等,教学设备更加充实。选用师资,扩充班级,学生人数增至六七百人。
整饰校风
南中成全国最优秀中学之一
曾镜涵通过整饰校风,严肃制度,完善设施,校誉雀起,迭受粤省教育当局的嘉勉。1927年,南海中学列为全国最优秀的9所中学之一,并指定为全国首批实施5年一贯制的实验中学。
作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海归”,曾镜涵教授功课抓得很紧,虽不管思想,但不准国民党和三青团在学校活动。同时,曾镜涵着力充实师资力量,把不少国学名宿罗致校中;重视西方科学,聘请名师任教英文、算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
为了教好英语,曾镜涵聘请美国人古隆贤来校授课,使学生能直接感受英语发音的准确性。曾镜涵还与知用中学的张瑞权校长合编《英语会话》和《英语文法》两书作教材补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与此同时,该校的数学课程自代数时开始,采用英文版教材进行教学,物理、化学和外国历史同样如此,对学好英语颇有帮助。
数学教师除叶惠榆外,还有郭尔懿。郭是南中高材生,东吴大学毕业,担任过南海中学校长,从事教育多年,精于教法。郭尔懿还兼教物理,也很有名。还有罗楹存、黄伯援、曾文干等兼教或专教数学,成绩显著。
此外如化学教师陈鼎元、生物教师黄云波,指导学生实验与采集标本亦甚认真。体育教师丘纪祥,早年参加过远东运动会,曾任南海中学及其他中学教师,是体育界的前辈。国技教师孙玉峰和其子文龙、文勇也在该校任教,孙玉峰及其二子精娴武术,学生的健身运动颇多受益。还有音乐教师王文华,是黄埔军校乐队教官。国画教师潘和也是有名画家,技法上造诣深厚。
手工劳作课有金工、木工、蜡工,制作地理模型、儿童玩具、数学的三角板、界尺和书架、实验室的小型书架用具,颇见特色,易麟阁老师曾在此教习(兼教图画)。
该校教师在教学上通力合作。1933年广东全省国文教学比赛,南海中学高、初中生均荣获冠军,书法比赛也是第一名,毕业会考名列最优,许多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著名院校,因此不少其他学校组织教师前来听课参观,在当时此情形实属罕见。
知人善用
毕生致力提升南海中学教学水平
南海中学之所以能罗致较好的师资,主要是曾镜涵十分重视人才和知人善用,而提高教师待遇,也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曾镜涵推行教师请假扣薪和代课制度,月终计算,扣薪归代课教师多得。请假如有非休息不可的病假证件,可免扣薪,代课费由学校支给。
1938年,日军迫近广州,南海中学几经搬迁,被迫停办。曾镜涵携眷避难至香港,拟在港复办南海中学未果。1943年就职于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任教务长兼历史系主任、英语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学院返广州,并着手筹措南海中学复校事宜。
1946年2月,南海中学复校,曾镜涵仍任校长,兼任文理学院原教职。
广州解放后,南海中学为广州军管会接管。1950年,曾镜涵进南方大学学习。1954年9月去世。遗著有《政治学纲要》《国际政治概述》《英文发音学》《英语会话》和《英文文法》(与张瑞权合编)等。
文/珠江时报记者何万里通讯员刘颖君(本文部分素材来自《南海市九江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