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小学教师崔晓红到佛山对口帮扶地区云浮支教,用心耕耘一方教育沃土
用爱浇灌贫困地区学生心田

■崔晓红支教期间与学生合影。

■崔晓红。

崔晓红是九江镇南方小学的教师,拥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2015年2月,她离开原本舒适的工作环境,主动请缨,到100多公里外的云浮市云城区安塘中心小学支教,把爱洒向贫困地区学生的心田。
从佛山到云浮一腔热情圆十年“支教梦”
“在云浮支教的日子,我清楚地看到了他们教育的困境,理解了农村教育的艰难。支教生活必将成为我教育生涯中最精彩、最难忘、最宝贵的一段记忆。”8月24日,九江南方小学语文教师崔晓红向记者分享着在云浮市云城区安塘中心小学支教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支教生活已过去几年,但崔晓红记忆犹新。
回想当初报名去支教时,没有跟家人商量,也没有半点犹豫,从得知紧急通知到打电话咨询到上交报名表,仅仅用了20分钟。崔晓红坦言,这“冲动”的背后,只为实现她那怀揣了十年的“支教梦”。
2003年暑假,刚工作的崔晓红到四川旅游。走在路上,看到不少学生穿着校服上学,不禁疑惑。导游告诉她,这是因为山区里老师紧缺,只有在放暑假的时候,支教老师来了,学生才可以上课。“我看到他们的‘学校’,其实是一座座破败的平房。当时路上还遇到了一个卖水果的孩子,他得知我是老师后特别热情,我永远忘不了孩子期盼的目光。”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崔晓红的内心,她萌生了支教的念头。
2015年2月27日,作为首批佛山对口帮扶云浮支教教师的崔晓红,带着家人的叮咛、领导的信任、同事的鼓励,来到了100多公里之外的云浮市云城区安塘中心小学,开始了她的支教生涯。
勇挑重担倾心付出创佳绩
漫漫支教之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安塘中心小学坐落在国道旁,周边有几间大型石材加工场,机器时常发出噪音。学校的住宿条件十分简陋,两把吊扇、三张铁床、一张书桌、两个水龙头、三个插座,仅此而已。尽管宿舍设施简陋,依然没有浇灭她圆梦的热情。
“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大多觉得以后从事石材加工、汽修等行业就可以,读书谋出路的欲望不大。”初到安塘中心小学,崔晓红发现,因为周围的环境和学习氛围,当地学生处于一种应付式的学习状态。于是她花了两周时间,从书写问题入手,在自己担任“助班”的班级,严格规范学生书写,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两周后,该班的学生作业与其他班形成了鲜明对比,崔晓红用事实证明班级管理对学生学习进步的帮助。
崔晓红主动请缨,承担了该校五年级一个总体成绩排名靠后班级的班主任工作,“我的特长在于管班,我希望能做出点成绩,带动学校整体的学习氛围。”她摸索出一条合适的路子后,还邀请学校的老师到班听课观摩。
崔晓红先是通过观察学生日常生活总结出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习惯等,然后在班里提议大家利用午间时间,一起“扮靓”班级,“学习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希望通过改善班级环境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提议让他们一起装扮教室。”经过一段时间的装扮整理,该班从一个“死气沉沉”的班级,转变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课堂,板报、评比栏等一应俱全。“所有的装饰学生均有参与,大家也更懂得爱护和珍惜这些布置。”
在教学中,崔晓红带来了当时所在单位——九江儒林一小“四驱促动”的高效课堂模式,结合该校学生的情况,不断去尝试、总结、完善,她的课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该班的教学成绩由曾经的倒数第二名一跃成为年级第一。课下,崔晓红的办公室总会被其他老师挤得满满的,探讨教学方法、交流教案和教学心得。同时,她多次通过讲座、经验交流会、班会课展示、团体心理辅导课展示等形式,毫无保留地给当地教师分享领班和教学经验,共享资源,降低当地老师工作的难度,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直到现在,崔晓红还会收到安塘中心小学学生的信息。虽然支教结束了,但师生情谊不断。崔晓红的教学成果有目共睹,支教一年,她被评为云浮市云城区2015年度“优秀班主任”,也获得了首届南商教育基金“优秀支教奖”。她表示,未来有机会,希望能到新疆支教,这是她的新目标。
文/珠江时报记者朱明菲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