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敬老院全封闭一个月却洋溢无限温情
200名“老小孩”享受陪伴与关爱

■长者们在敬老院积极参加活动。

■社工们时刻关注长者们。
4月15日,83岁老人梁婆婆接受封闭管理刚好满1个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桂城敬老院于3月15日开始实行全封闭管理,不能离开院舍,不能与家人相见,幸好“老小孩”还有40多名院舍职工和社工的陪伴与关爱。
理解“老小孩”的“小情绪”
在桂城敬老院,职工和社工们都把老人家当作“老小孩”一样照顾。“他们有需求、有情绪,但只要我们真心对待,只需要我们哄一下,他们就会很开心,是不是像极了孩子?”家中育有幼儿的社工周玮健,一直用心关切着长者的晚年生活。
敬老院封闭后,意味着长者出不去,家人们也进不来。梁婆婆以前经常在花园的大树下跟家人聊家长里短,这几年记性不好了,甚至不记得敬老院已经封闭了,还会经常坐在花园里等家属到院探访。
有更多的长者,他们嘴巴不说,但到户外活动时,眼睛总是看着大门口,你就知道他在期待着些什么。
封闭的时间久了,“老小孩”开始产生“小情绪”。“因为长时间不能见面,老人们想孩子,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更认真地照顾。除了照顾饮食起居,还需要下更多功夫开导他们,让他们保持愉悦的心情。”周玮健说,一些老人因为封闭管理发脾气,她们是完全理解的,“发脾气是因为他们想孩子了,越看到他们发脾气,我们就越是感觉心疼。”
让老人和家人云团聚
为了照顾梁婆婆等“老小孩”的情绪,敬老院工作人员和社工想了个好办法:家里有孩子在读幼儿园,园里的老师们总是会用手机记录他们在校的点滴,通过微信发到家长群,他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办法。
于是,敬老院多了一个专属的微信号,里面添加了近200名长者的家属为好友,为了疏导老人的情绪,工作人员和社工通过连线方式,让老人和家人云团聚。“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途径,缓解老人的思念之情,并可以及时告知家属在院老人的饮食情况和身体状况。”周玮健说,做到了“封闭不封情”。
“梁婆婆基本每周能跟家人‘云团聚’一次,看着家人们的笑脸,听着孩子们的吵闹声,她每次视频对话完都十分愉悦。”周玮健说,随后梁婆婆就会开开心心地去看戏听戏了,每周二的“好戏一起看”活动是她的快乐时光,每次都点名要听《唐伯虎点秋香》。
策划主题活动让“老小孩”们开心快乐,可是周玮健等社工的强项。“幸福晚年”桂城长者颐乐中心院舍长者服务计划项目运营了7年,在“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社工以特殊长者为重点照护对象,提供适切的情感支持、健康维护服务;以康健有能的长者为重点增能、社交互助对象,协助他们发掘和展现才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好戏一起看”“关爱流动超市”“健智课堂”“手工课堂”等品牌活动是院舍里最受欢迎的活动。尤其在敬老院封闭期间,社工们组织开展了丰富的长者活动,转移长者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社交、心理建设的需求。
“大白”哄着做检测
为了确保养老机构员工和老人的健康安全,从3月初开始,敬老院所有人的核酸检测均由“大白”上门采样。
医护人员来到敬老院,在做好三级防护(即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手套、护目镜、面罩、鞋套),并向院内人员出示“两码”和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测温登记信息后进入院内。
整个采样过程中,“大白”还贴心地针对老人身体条件和特点不同,调整不同的采样方式。比如,坐在轮椅或者椅子上的老人,他们就半蹲着采样;卧床的老人,他们就弯下腰采样;有些认知退化的老人,还需要和社工们一起变着法子哄:“阿爷,吃饭啦,张嘴。”“阿婆,放松,棉签不要咬。”……
“我们为全院长者做好心理干预的量表,制定个人照护计划。”周玮健说,通过个案管理会议及时了解长者动态,跨专业团队全体人员就院内长者的需求及变化,适时调整服务计划,各部门之间共同跟进、沟通,致力于满足院内长者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降低长者受到疫情期间影响的不良情绪。
就这样,敬老院封闭1个月了,跟周玮健一样的院舍职工和社工也在高压下忙碌了1个月,忙到忘记了自己的小家,忙到忘记了想念家中的老人、幼儿。
我们期待,疫情消退,团圆相聚,终有归期。
文/珠江时报记者曾蓉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