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硬件”聚民心 用“软件”留乡愁
桂城疍家渔村,展现乡村振兴之美

■凤鸣社区北区渔村航拍图。 通讯员/谢肖兰摄

■孩子们在新建设的滑梯和摇摇马上玩耍。 珠江时报记者/丁当摄
上班时,顺手将家中的垃圾扔到门前的垃圾桶;下班后,迎着北区渔村的风,驱车驶过3个主题浮雕,将小车停在划好的停车位内;晚饭后,带着儿女外出散步,和邻居家的孩子玩摇摇马、滑梯……这是桂城凤鸣社区居民邓先生一天的生活。
得益于乡村振兴工作,凤鸣社区既保留了历史渔村的气息,人居环境也逐步提升。近日,社区公园中的篮球场完成改造提升,山边公园的健身设施也完善不少,各家各户门前还放置了新的垃圾箱。这些“硬件”的升级,串起了凤鸣居民的生活圈,让他们的生活更写意、更幸福。
公园篮球场改造完毕人居环境大升级
居民彭叔的手机里,有一张从微信朋友圈保存下来的航拍图:右侧的渔船停靠在岸边,整齐有序;左侧的民居错落有致,巷道十分洁净。而“C位”是被绿树环绕的公园,有崭新的篮球场和各种健身设施。这个美丽的地方,便是有着独特疍家气息的凤鸣北区渔村。“这是我家,很漂亮吧!”彭叔自豪地说。
位于三山片区的凤鸣社区成立于2013年,由北区社区和东平社区合并而成,是一个兼具城市与农村、工业园区三种形态的混合型社区。2019年,风鸣社区被列入为桂城街道乡村振兴试点单位之一,围绕北区渔业文化元素开展规划设计,并落实居民自治公约开展推进建设美丽和谐新社区的生态振兴,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凤鸣社区通过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优化社区公园及完善健身设施,不断美化人居环境。
“由于使用时间比较长,以前的篮球场地面会有一些小坑,虽然不大但也容易绊人。”居民邓先生说,虽然自己平时不打篮球,但自从公园和篮球场硬底化改造后,不止走路舒服了,一眼望去也舒服了不少。
凤鸣社区党委书记谭灿斌介绍,今年社区主要对社区公园、山边公园进行优化提升,包括地面硬底化和健身设施完善,其中篮球场改造就是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的一大亮点。“我们聘请第三方公司进行设计,觉得蓝色和渔村最配,所以从地面到灯光架都用了同个色系。”谭灿斌说,仅花了12天,一个崭新的篮球场就出现在居民眼前。此外,社区公园和山边公园都增设了健身设施,成为了孩子们暑假玩乐、老人们日常消遣的好去处。
谭灿斌说,社区“微改造”仍在进行中。除了在各家各户门前放置了新的垃圾箱外,接下来,社区还会通过房屋门前晾衣杆整治工程、白石岗地块规划工程等,进一步升级人居环境。
建文化馆设主题浮雕
用文化留住乡情
北区渔村是目前南海最后一个渔民的村落,这里的居民祖辈大多数以捕鱼为生。上世纪70年代,渔民响应国家号召,落户在陆上定居点,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继续以捕鱼为职业的居民越来越少。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以及观念上的不适应,不少渔民的生活比较困窘,由此带来的自卑感在年轻一代中体现得相当突出。
为了让渔民对渔村文化产生自豪感、对社区产生归属感,谭灿斌策划了一系列“用文化留住乡情”的项目,如将一间旧鞋厂改造成渔业文化展馆,将疍家渔村文化融入三大主题浮雕中,修建疍家文化故事展示廊等,进一步讲好北区渔村疍家故事。
渔业文化展馆正门呈现的是一艘传统的渔船外形,打开“船舱门”走进其中,便能感受到浓厚的渔乡文化气息。展馆总面积350多平方米,墙面主要以展板的形式展示北区村在党组织领导下的变迁情况、各党员对北区村的发展期盼、党组织在北区村开展的活动情景、村民生活情况展示等。展馆内还展出了纺绳车、船木锯等历史物件,让更多人了解北区渔业历史。
展馆建成开放后,前来参观的不仅有当地村民,还有不少外地游客。村民们也从中找回了自己曾经失落的自信:“原来在外人看来,我们的渔村这么有魅力!”
此外,社区还将文化元素融入景观提升中,不止在入村口、市场口和居民楼外墙打造“乘风破浪”“满载而归”“疍家精神”等三大主题浮雕,更将疍家文化故事展示廊设于渔村港湾栈道旁,让来往游客处处感受渔家风情。
“我目睹了渔业文化展馆修建的全过程,也看着涂鸦、浮雕上墙,公园、篮球场升级,现在巷道越来越干净,村容村貌变美了许多。”社区工作人员彭铭杰是土生土长的村民,他说,乡村振兴工作让这个小渔村变得更美,不仅吸引许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采风,还有很多外来游客来购买河鲜。“作为社区的一员,我很自豪!”彭铭杰说。
文/珠江时报记者丁当通讯员卢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