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李新泉
记得小时候,中原地区的老家,一进腊月,年味就渐渐浓郁起来。
首先是碾盘旁边,变得非常热闹,碾糯米粉的排成队,因为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糯米粉做汤圆和粉子馍。排队方式是用盛着米的笆篓向着碾盘摆成一字长蛇阵。承担此事的多是妇女,有女人的地方自然有孩子;女人们衲着鞋底叽叽喳喳地说笑,孩子们则在一边兴高采烈地追逐打闹。如果遇上刮风天气(当然是微风,大风是无法碾米的),米粉随风飘散,人们的头上脸上身上都落了一层薄薄的“白雪”,形成很滑稽的样貌,大家会彼此看着发笑,并伸手互相拍打几下,那场面喜庆而温馨。
平时人影稀疏的街道,此时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到处是售年货的摊位,摊位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年货:鞭炮、春联、门神、挂历、瓷器、红纸、灯笼、明星画、中国结、十三香等,不一而足。赶集路上,挑担的、背包的、拉车的,络绎不绝,都是备办年货的人们。
腊八粥是一定要吃的。那时市场还不够活跃,正宗的腊八粥食材难以备齐,但八种食料缺一不可,玉米、红薯、土豆、萝卜这些“杂牌军”都光荣入列,为的是图个吉利。八者,发也;粥者,周也。——寓意来年发财,样样周全。
“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祭灶,要向灶王爷供奉糖瓜,换上新的灶神画像,期望来年生活幸福甜美。还有剪窗花,选用不同颜色的彩纸,剪成各种内容的窗花:喜鹊登梅,燕穿桃柳,三阳开泰等;每种窗花都有其吉祥寓意。再就是除尘,用一根长竹竿绑上一个扫帚头,打扫房梁上的蜘蛛网和阳尘吊子;平时打扫卫生的多是女人,这一天必须由男人来做,以示庄重。
腊月中旬开始宰杀年猪,杀猪时会请几个亲友帮忙:捉腿的、按头的、掌刀的、接红的,通力合作。这边的猪刚杀死,那边临时支起的大铁锅里,已是热气腾腾沸水翻滚。杀猪的人家那天要大宴宾客,主菜自然是猪身上的各个部件。印象中,那时的猪肉特别香,现在很少能吃到那种味道的猪肉了。
过大年那天,年味达到高潮。贴门神,放鞭炮,穿新衣,喝米酒,去每家每户叩头拜年;拜年回来,所有的衣兜都鼓鼓囊囊地装满了花生、瓜子、小红炮等。
遗憾的是,现在老家的年味一年比一年淡化,这可能与社会发展和生活的富足有关系;但我想说的是,先辈们在那浓浓的年味中所呈现的热情乐观、积极追求的生活态度,却是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弘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