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出血栓 偏瘫阿姨能走“猫步”了

■省医南海医院神经内科团队进行手术。
珠江时报讯(记者/邹韵斯通讯员/陈倩莹)冬季天气寒冷,冷风来袭时人体血管容易收缩,特别容易发生脑卒中的情况。近日,一位近六十岁的梁阿姨突然言语不清,左侧偏瘫。其家属反应及时,8小时内将其送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原平洲医院,下称“省医南海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及时进行了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术后,梁阿姨顺利康复,并在病房走廊走起“猫步”,整个人显得精神奕奕。
术前行走困难术后走起“猫步”
梁阿姨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但一直无规范就诊。一天下午,她突发言语不清、左侧肢体乏力,行走困难等症状。经颅脑CT检查发现,梁阿姨右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怀疑是脑梗死。进一步行头颈部CTA检查发现,梁阿姨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导致血流不能供应到大脑,诱发脑梗死(俗称为“脑中风”)。“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即脑溢血,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省医南海医院神经内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战辉解释,梁阿姨的情况很可能是由于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附壁血栓脱落堵塞血管所致。
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急救措施,有药物静脉溶栓、介入动脉溶栓以及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等,而血管内机械取栓又分为导管抽吸取栓、支架取栓、球囊碎栓等方法。每种溶栓取栓方法各有不同适应症,比如梁阿姨的情况是由于大血管堵塞,往往药物静脉溶栓效果不好,能及时采用机械取栓术最为有效。按流程,梁阿姨入院后先采用药物静脉溶栓,观察效果不好后及时采用了血管内机械取栓术。
省医南海医院卒中中心团队表示,手术过程就好比在厨房下水道堵的时候,医生需要把管子传递到“堵塞”处,然后把里面的“堵塞物”抽出来。梁阿姨的手术是从股动脉处入路,用导丝带着导管顺着血管到达病灶,用针筒抽吸的办法,把血栓抽取出体外,从而打通血管通道。梁阿姨的血栓是质地较硬的类型,类似于肉块状,这种类型的血栓往往运用溶栓的方法效果不佳,致残率、致死率都极高。幸亏梁阿姨家属送院及时并同意采用高效的取栓方法,我们最终顺利地把血栓抽吸干净,不然患者将有生命危险。
正是得益于家属及时送院、省医南海医院卒中中心团队的及时响应、高效运作,以及医生精准诊治,梁阿姨在“死神”手上躲过一劫。原本已经一侧肢体偏瘫、言语不清、烦躁不安的她,术后奇迹般完全恢复,还在医院病房走廊上走起“猫步”,并“振臂高呼”,精神奕奕。住院不到一周,梁阿姨就康复出院,没有留下任何严重后遗症。
发现脑卒中病症要尽快就医治疗
据悉,脑卒中是危害极大、致残率极高的一种疾病。脑血流每中断一分钟,就会有190万个神经元死亡。若不及时恢复血流,神经细胞在几个小时内便会死亡,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如没及时溶栓或介入治疗,病人的致死致残率很高。所以,及时发现脑卒中病症并尽快就医治疗十分重要。李主任提醒,要谨记“BEFAST”识别口诀,B即bal-ance,平衡的意思,站不稳;E为eye,眼睛,视觉突然异常。后面的FAST,分别指面瘫或口角歪斜、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最后T是Time和Telephone,即时间和电话,迅速求救。当发现有人出现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流口水,讲话不清晰,肢体麻痹、抬不起一侧肢体等症状时,一定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医院接受治疗。
省医南海医院卒中中心团队提醒广大市民,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其中血脂异常让血液变得浓稠‘油腻’,更容易堵塞血管,从而引起脑梗死、心肌梗塞等危急情况。另外,温差大的极端天气会让血管骤然收缩,更容易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故广大市民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保持适当的运动、减少熬夜习惯、注意添衣保暖、戒烟戒酒、善于自我调节,保持良好心态等都可以改善大脑的“亚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