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 添一分邻里情
桂城尖东社区以﹃孟母学堂﹄推动社区善治

■《孟母学堂》老师用皮影戏表演《嫦娥奔月》故事。

■家长与小朋友一起做灯笼。

■“孟母学堂”班主任王俪挢与孩子互动。

■家长与小朋友一起做中秋灯笼。

■孩子们学习古代礼仪知识。
在桂城尖东社区金域蓝湾小区,一群小朋友拿着粉色的“入场券”,蹦蹦跳跳地走进教室,签了名字后拿着号码牌别在身上,并很快安静的坐了下来,因为这是今年《孟母学堂》的第一场线下活动,他们期待着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孟母学堂”是桂城尖东社区党支部主动作为开展的“创熟”书香文化特色项目,也是桂城推进“熟人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以文化为引领,以邻里情为纽带,推进书香社区建设,从而推动社区善治,让居民成为治理的主角。
结合皮影戏学习成语知识
“皮影戏实在是太有趣了,两个小纸人在演绎着精彩的故事。”小朋友口中说的正是桂城尖东社区“孟母学堂”今年举办的第一场线下活动——以中秋为主题的皮影戏表演《嫦娥奔月》。在现场可见,老师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情感丰富的语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很好地诠释了成语背后蕴藏的故事。
此外,“孟母学堂”的班主任王俪挢和“故事爸爸”王鹏,带领两个故事宝宝,一起在现场为大家讲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见面礼仪——拱手礼。“男生要左手包右手,女生要右手包左手,抱好之后在胸前握拳,前后晃动两到三下。”王俪挢介绍,这种行礼方式主要用于同学、朋友、同龄人之间见面打招呼。
这样的知识交流每个星期都在尖东社区发生,由于疫情的原因,今年还进行了线上交流。“孟母学堂”是尖东社区组织开展的给学前儿童讲授成语故事的志愿服务特色项目,由社区居民自发当故事老师,通过书香文化的平台拉动家长与孩子走出家门,成为社区自组织的骨干力量,提高亲子志愿服务意识与公共精神。
参加当天活动的居民张锋说:“带孩子来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既能学习成语故事,又能了解古代的礼仪知识,以后也会坚持带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张锋并不是说说而已,他的妻子就是“孟母学堂”里的“故事妈妈”,已经持续多年给社区的孩子讲成语故事,他一直支持妻子的行动,并带着两个孩子也成为了“孟母学堂”的忠实粉丝。
故事平台拉近邻里关系
不同于传统的读书活动,“孟母学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上一次可能是情景剧,这一次就变成小魔术,下一次还可能是物理实验,比如本次活动就创新采用皮影戏的形式去诠释故事。这与热心居民的积极参与及讨论不无关系,在过去4年,“孟母学堂”累计向学前儿童传授了200多个成语故事。
“就拿这次的活动来说,想着这是第一次线下活动,又恰逢遇上中秋节日,该用什么样的形式表演成为了家长们探讨的重点。”王俪挢说,他们研究了很久,最终决定以皮影戏的形式演绎,考虑到孩子们平时比较少接触皮影戏,即使操作并不是很专业,但也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形式打开孩子的眼界,让孩子近距离了解这门艺术。
除了研究形式,王俪挢还会与家长们研究表达的术语。“如怎么传达拜月礼和拱手礼,不能说得太深,担心孩子理解不了,每个字每个句子的表达都是做了很多探讨。”王俪挢说,这些巧思并非一个人的功劳,都是热心家长每周头脑风暴而来的。在“孟母学堂”,他们都有一个亲切的名字——“故事爸爸”或者“故事妈妈”。为了更好地讲好成语故事,每周一,“故事爸爸”或“故事妈妈”会事先选定成语,再召集其他热心家长探讨成语的表现手法、配套游戏等。
居住在桂城金域蓝湾小区的陈钧仪就是一名“故事妈妈”,她从第一期就开始参加,现在已经走过了4个年头,依然活跃在社区的故事舞台里。“加入学堂的初衷是为了给胆小的孩子做表率,然后自己编排剧本,给孩子安排角色表演。”陈钧仪说,经过多次排练表演,孩子从一开始的胆怯变得活跃、勇敢,自己在参与的过程中也收获了不少知识,这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而且通过这个平台还认识了很多邻居,邻里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故事﹄家长参与社区治理
尖东社区所辖主要区域金域蓝湾,是一个拥有52栋楼约4700户居民的大型小区,也就是“孟母学堂”活动场所的所在地。小区分南北两片,北边是中小户型;南边是超200平方米的大户型。如果在小区从南到北绕一圈,至少要半小时。这里,七成是新市民。
面对着庞大的新市民,“孟母学堂”无疑是建设“熟人社区”的有力切入口,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团聚起来,去认识彼此,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伴随着“孟母学堂”的兴起,“故事爸爸/妈妈”自发建立志愿服务队。如今,“故事爸爸/妈妈”已成为小区公益事业的热心群体,积极参与小区团建活动。此外,“故事爸爸/妈妈”还积极向其他社区、公益组织分享“孟母学堂”的精彩故事。
“故事家长都是年轻的一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把他们凝聚在一起,进一步融入社区,通过文化培育进而参与社区治理。”尖东社区党支部书记吴镇华表示,如在抗疫期间,这批热心居民就参加社区门岗值守志愿服务,其中的企业家给社区捐赠一批抗疫物资,并捐钱捐物慰问特殊教育机构。此外,还与故事宝宝录制手语操,给一线员工打气,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吴镇华说,接下来,社区还将吸引更多家长参与到小区和社区的志愿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社区。
社区治理文化推动基层善治
“孟母学堂”是桂城利用书香文化推动基层善治的一个典型例子。早在2015年,桂城街道创建“熟人社区”提出“推动书香文化的建设,让阅读成为居民的习惯”工作目标,长期以来召开专题经验分享会议、设立书香文化专项扶持资金、结合社区学院打造恒常的义教品牌与课题等多种方式积极营造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浓厚氛围,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交流能力,培育他们的公共精神,促进社区自组织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将“创熟”成果普及深化,进而推动小区治理工作的开展。
据统计,截至去年,桂城社区学院共发展了1050名义教老师,服务学生超过30万人次,开办了810个课程(总课时5430小时),而书香文化试点工作建设累计开展了177场书香志愿服务。
关于社区治理,书香文化只是其中一部分,桂城还着力构建新型邻里节,借助百家宴、社区才艺表演等形式,为居民提供“邻里情深,永不落幕”的邻里活动,培育睦邻友好的治理氛围。同时,还会举办年度“创熟”嘉奖礼,组织年度好邻里、优秀义教课程、优秀共建单位等评选活动,累计表彰了264个参与“创熟”的优秀个人、团队、企业,以榜样正面引导示范作用深化社区治理文化。
桂城街道“创熟”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创建“熟人社区”始终坚持充分利用书香文化、社区学院、新型邻里节、创熟宣讲会等系列品牌培植社区治理文化,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以文化推动发展更多的“创熟”同路人,共同夯实社会治理基础。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李冬冬
通讯员王小姬叶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