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生鱼片小心肝吸虫
省医南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为市民科普肝吸虫病相关健康知识

骆晓豪介绍肝吸虫病的有关健康知识。
肝吸虫病从何而来?大家对“鱼生”一定不陌生。广东人爱吃鱼生,尤其顺德鱼生、生滚鱼片粥十分出名。从营养学角度说,生鱼片没有经过传统烹饪,营养物质完全没有流失,是一道极富营养的菜肴。但从卫生角度考虑,生鱼片中可能含有寄生虫,会成为人们患传染病的根源,其中以肝吸虫病的危害最大。为此,笔者特走访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医院(下称“省医南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骆晓豪,了解肝吸虫病的有关健康知识。
肝吸虫喜欢“躲”在淡水鱼虾体内
肝吸虫,学名华支睾吸虫。它是一种喜欢“躲”在淡水鱼虾等水产品体内,随着人们吃卫生不达标的生鱼片、未熟透的鱼虾等食物时,悄悄潜伏进人体,并寄生在人体肝胆系统中的寄生虫。
“鱼生从广义来说,可分为深海鱼生和淡水鱼生。深海鱼生我们称之为‘刺身’,而淡水鱼生就是我们狭义上指代的‘鱼生’。由于海洋中盐度高、渗透压差异等原因,‘刺身’中比较常见的寄生虫为异尖线虫,它不能适应人体环境,所以即使会对人体造成损伤但也会死在人体内,所以人吃‘刺身’后多发的是急性胃肠不适,引起的是自限性疾病。而‘鱼生’就不一样了,淡水鱼体液的渗透压更接近陆地生活的人类体液渗透压,所以淡水鱼体内的寄生虫如肝吸虫更容易在人体内存活,且人体不会将其自行清除。”骆晓豪表示,在肝吸虫整个生命周期中,人是其宿主之一。吃一顿“鱼生”,就有70%-80%的几率感染肝吸虫。
对于“吃鱼生时喝高度白酒,吃大蒜、芥末和醋等可以杀死鱼生里面的寄生虫”的民间说法,骆晓豪认为这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因为就肝吸虫而言,它能耐受胃酸,更不用说酒、醋、辣椒等一般调料了。
所以,不吃淡水鱼生和未熟的鱼虾是最好的预防肝吸虫病的办法。骆晓豪表示,在90-100℃的环境下持续高温蒸煮食物1分钟才能把肝吸虫消灭,低温热水是无法杀死肝吸虫的。而把生鱼片“涮几涮”就吃的生滚鱼片粥等烹煮时间太短的做法也容易让人染上肝吸虫。同时,生熟砧板应分开使用,接触过生鱼肉的砧板、刀具、餐具要彻底清洗干净。再者,要定期到医院检查,一旦发现肝吸虫感染,应进行规范治疗。
肝吸虫病潜伏期可达20-30年
如果你有过吃鱼生的经历,怎样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肝吸虫呢?骆晓豪说,肝吸虫IgG抗体检测、大便虫卵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都可以提示是否感染肝吸虫病。而大便中找到肝吸虫虫卵是确诊肝吸虫感染的“金标准”。
“感染肝吸虫一般不会马上发病,它会寄生在人体的肝胆系统不断繁殖,产生毒素和分泌物,损伤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潜伏期可达十年甚至二三十年之久。”骆晓豪表示,人感染了肝吸虫病后,症状轻者往往不明显,有的仅在大便检查时发现虫卵;中度感染者,发病缓慢,有食欲不振、腹胀轻度、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乏力,精神不振等;严重感染者多呈急性发病,有肝隐痛与压痛、肝肿大、巩膜轻度黄染、腹泻、消瘦、贫血、心悸、失眠症状,并可合并胆管炎、胆囊炎、肝脓肿,后期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等。
所以,尽早驱虫治疗很重要。骆晓豪表示,肝吸虫病的治疗并不困难,在医生的指导下用抗寄生虫药物,均可有效杀死体内的肝吸虫,但其危害主要在于不知情的无症状的慢性感染。“很多人会到药房购买肠虫清自行驱虫,这款驱虫药虽然对大多数寄生虫有效,但并不是治疗肝吸虫感染的首选。而且驱虫药服用多了,可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和身体系统的损伤,因此还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驱肝吸虫。”骆晓豪提醒,成功驱虫治疗后,患者最好不再进食淡水鱼生和未熟的鱼虾,且定期体检复查,否则仍然有再次感染肝吸虫的可能。
撰文/邹韵斯 供图/王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