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冬天听唱书
◎周德富
烧起疙兜火,摆起古老话!寒冷的冬天到了,我不爱听大人们扯东扯西的摆龙门阵,喜欢跑去听黄爷爷唱书。
白天我们去山坡里松林中捡柴和挖树疙兜。吃过晚饭,我邀集一群小伙伴扛上一捆柴、背上两三个树疙兜给黄爷爷送去,聚集到黄爷爷家火堆旁听他唱书。
斗大字不识几筐的黄爷爷,会唱的民间唱本却不少,至今我还清晰记得的有《蟒蛇记》《潜龙马再兴》《安安送米》《柳荫记》《百花张四姐》《刘全顶瓜游地府》……内容上大都是惩恶扬善、因果报应之类。唱书的表现形式是说唱结合,边唱边说,以唱为主,佐以述说。唱的部分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一般七字句是叙事,十字句是抒情,两种句式唱腔各不一样。
黄爷爷的唱书:舒缓时,抑扬顿挫,如丝如缕,如泣如诉;激越处,大开大阖,雷霆万钧,珠玉落盘,银瓶乍破,雨打芭蕉,高亢激昂。由于这些民间唱本唱腔婉转悠扬,故事感染力强,忠孝节义蕴含其间,男女老少都爱听。
火堆里一堆树疙蔸燃烧得明晃晃的,跳荡的火光掩盖了昏黄的煤油灯光。黄爷爷端一杯浓茶,和我们一起围坐疙兜火堆周围,呷一口浓茶,咕噜咕噜下肚,扯几句闲谈,然后一声轻轻咳嗽,满屋的嘈杂声戛然而止。
黄爷爷捋捋银白的胡须,抑扬顿挫地开唱:“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前秦后汉我不表,单唱潜龙马再兴!”
黄爷爷的唱腔把我们带进了书中的故事里,大家的情绪随着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时而开心,时而感叹,时而悲伤。倘若这时有人不知趣插话问询,立刻就有人毫不客气瞪眼制止,插话的人立即红着脸把话咽回肚里。
有一次唱到《安安送米》的悲情故事时,满屋一片抽泣、唏嘘,我也满眼含泪,二银妹妹竟然泣不成声。
黄爷爷,1921年8月15日生于大定县,1939年入国军奔赴抗日前线。后负伤回来落籍我们村。他老来膝下无儿无女,生产队按照五保户规格照管他。
他不光唱这些民间唱本,还喜欢自己编新唱本。我印象最深的是《黄三毛抗日历险记》,这唱的大约是他亲身经历吧。唱到悲壮之处,怒发冲冠、慷慨激昂、流泪哽咽,满坐无不伸颈,侧目,动容,感慨,流泪。
我们从小生活在那个山旮旯里,文化贫瘠,几乎与世隔绝。是黄爷爷的唱书给懵懂的我们植入文化,开启明智,增长知识,诱发我们这群孩子对文化生活更多的热情和向往,也给我播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黄爷爷的唱书惊艳了那个年代,温情了那段岁月。
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人们的文化娱乐休闲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儿时烤疙兜火听唱书的情景却深深烙印我记忆深处。
浪迹天涯多年,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这里才是我灵魂停靠的港湾!黄爷爷离开人世多年。他那抑扬顿挫的说唱,他那豹眼圆睁的神态时常在脑海萦绕,难以忘怀!
小时候听唱书的记忆,其乐融融,让我难以忘怀!它时不时地悄然入梦……醒来,枕边一片湿。
(《难忘儿时冬天听唱书》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