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鞋里的小康
◎母宗美
我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农村的生活条件普遍都差。小孩子大多光着脚到处乱跑,我唯一能穿到的鞋子,就是母亲用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做成的千层底布鞋。
布鞋的鞋底一般由十几层旧布浆在一起,虽然没有人们常说的“千层”,但是因有糨糊渗透在里面,针尖很难穿过去。每扎一针,都要对准位置,将针头直直地扎进去,一边用戴顶针的手指把针眼顶上去,一边用力扯针头。我见母亲有时又是顶针顶又是用力扯也无法将线扯出来,最后只好用牙齿咬住针尖用力往上反复拉几次,那倔强的针这才穿透鞋底被完全拉了出来。纳鞋底不光费力气,还要保持精力高度集中。因为那些密密麻麻的线头有一定的规则,并非随意缝之。稍不注意,便会扎错位置,就得拆过重来。而且那小小的针头一不留神就会狠狠地“咬”你一口。儿时我就常见母亲的手指头被“咬”出血。每每这时,母亲总是迅速把手指头放进嘴里吮吸两口,将吸出来的血水吐掉,就又开始继续纳鞋底。
时光荏苒,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母亲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吃力地穿针引线,不时将手指放进嘴里吮吸一下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后来,我上了小学,父亲给我买了一双胶鞋。黑色的胶底,军绿色的鞋面,比千层底布鞋秀气多了。重要的是这鞋底防水,下雨天鞋里不会进水。这是我人生中拥有的第一双新鞋,我的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一开始怎么也舍不得穿,后来穿上去就又舍不得脱下。
慢慢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穿的鞋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大人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胶鞋,新出来的钉子鞋在防水的基础上又多了防滑的功能。而且,这款鞋还有童款。我的第一双钉子鞋是黑底的,鞋面红黑相间,鞋带大红色,穿上去十分好看。尤其是下雨天,遇到湿滑地面,鞋底的“钉子”牢牢钉住地面,就一点也不滑了。
初中时,校园里又开始流行一种小白鞋。浑身雪白,看着十分养眼,而且轻便时尚。初次一见,就令我心动不已。记得买回鞋子那晚,我把它放在床头,兴奋得难以入眠。想想也是啊!从小到大,难得拥有一双舒适美观的好鞋子,我十分珍惜。
只是,当我还沉浸在小白鞋带来的喜悦中时,皮鞋正迈着矫健的步伐款款而来。家里第一个拥有皮鞋的人是母亲,是父亲去遵义县城卖药材时买回来的。当时母亲捧着锃亮的黑皮鞋,嘴里虽然一个劲儿责怪父亲乱花钱,但看得出来她心里十分开心。
有次我期末考试名列前茅,父亲买了一双和母亲一模一样的皮鞋奖励给我。于是,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梦寐以求的皮鞋。
自从走出校园,我这才发现不知何时,各种款式新颖的鞋子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什么平底鞋、高跟鞋、尖头鞋、圆头鞋,还有带声音、脚底闪光的儿童鞋。真是五颜六色,花样繁多,顿时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了无限魅力。此后,我再也不用为没有鞋穿发愁了,反而因为鞋子多了,常常为穿哪一双鞋而发愁。
时光悄悄在岁月的河床上流淌,这一双双鞋子就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不但见证了我们的生活从缺吃少穿到丰衣足食的变迁,还见证了我们的祖国从一贫如洗到现在全民小康的辉煌历程。
(《藏在鞋里的小康》由珠江时报社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