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配方颗粒标准化的“党员工匠”
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监、标准化部经理陈向东,带领团队开展国家级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试点工作

■陈向东在开展实验。珠江时报记者 /方智恒 摄
在一方制药技术中心标准化部,工作人员穿梭于实验室和办公桌前,查资料、做实验。从各地采集而来的药材经过炮制、煎煮、浓缩、冻干,变成一小瓶“神奇粉末”,工作人员再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特征图谱。陈向东,就是这个不容出错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试点工作的实际掌舵人。
在这里,每半个小时能出一次检验结果;在这里,似乎一切都是靠数据说话。而不善言辞的陈向东,在描述技术攻关,以及身为党员在职业追求与帮扶群众上的努力时,那些数据和专业名词似乎也跟着鲜活了起来。他用谦虚而略带局促的语气,娓娓道出了一位党员工匠背后的故事。
人物档案
陈向东
籍贯广东梅州,1998年进入位于里水镇的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从事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的研发工作,20年来,成功将120多个品种标准纳入《广东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现正参与国家级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试点工作,已有30余个标准获国家认定和采用。2017年,获授“南海大城工匠”荣誉称号。
匠心淬炼中药配方颗粒标尺
“我们做的不是多么尖端的技术,就是比较漫长,比较枯燥。多查资料,多讨论,能行。”刨除详细且专业名词满天飞的检测技术介绍,陈向东对研发中需要克服的困难描述得很简略。但是,从1992年一方制药开始做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开始,他们所做的一切,就像是把纸片撕碎重新拼贴成一幅完全不同的画作。
陈向东1997年进入公司实习,参与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配方颗粒失去中药饮片外形,无法采用传统饮片的性状鉴别方法判别,陈向东与伙伴们进行了大量的反复试验,一个一个品种慢慢摸索,以薄层鉴别方法为技术核心,形成了当时最先进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为2001年国家药监局正式发文确立公司为中药配方颗粒定点生产企业打下基础。
对陈向东来说,中药配方颗粒像个富矿,总有研究不完的课题。小小的颗粒投向他的内心,似乎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好奇心、耐心。这就不难解释,他可以花半年的时间跑全国各地,采几百个样品做大量的实验,仅为获得一味中药材——白术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模型。
在摸着石头为中药配方颗粒标准打下“江山”后,2016年开始,陈向东带队拼贴起了新的、更加宏大的版图——为国家药典委员会下发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做全产业链的国家标准,包括药材标准、过程标准、成品标准等。凭借扎实的基础,目前他们上报的标准中已经有三十多个得到认定和采用,这个数量在全国六家试点企业以及其他做国家标准的研究机构中位列前茅。
对照“工匠精神”磨砺党员本性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理念。身为共产党员更需要用“匠心独运”来磨砺党性、坚定理想、强化担当、引领风尚。陈向东正是这样时刻践行着一名党员的本色。
中药材及其炮制煎煮过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细致到头发丝儿的生产技术标准……这些东西看起来,似乎都跟创新不搭边。但将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术融合,它便已然是一种新的产物。当中需要达到怎样的平衡,如何把控“火候”,也是标准制定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中药传统的炮制过程中,
药材的道地性不能丢。用现代技术炮制得不规范,产品标准建立就不合理。而在药材产地方面,除了临床经验之外,也要介入现代的化学成分分析,这就是我们需要特征图谱的原因。”陈向东解释,仅药材的质量就需要由多个标准来控制,每一个化学成分的峰值都要在规定范围,成品才能发挥稳定的功效。
建立全产业链的生产技术标准,智能化生产将是大势所趋。对于二十余载耕耘于这个行业的陈向东而言,创新推动智能化系统建成,使数据入库妥善保存,是对他多年心血最好的回报方式。
把党建融入日常工作
党员工匠的先锋模范作用,或许是无声的,但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产生极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今年五月,陈向东获得了2017年度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模范党员标兵”称号。在工作中,爱岗敬业精神始终是指引陈向东前进的光芒,他不仅对自己的工作丝毫不敢松懈,在团队合作中更是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
一方制药标准化部的五十多名工作人员中,有十多名党员,他们时常开会交流,努力克服研究上的瓶颈。而作为一方制药党总支部的纪检委员,陈向东通过在自己的分管领域上强化抓手,把党建工作融入日常工作中。他以职业素质和党员素养要求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依规进行采购和招标,经常找他们谈心,以一名工匠更以一名党员的身份抓好公司党风廉政建设。他还挂钩了逢涌村的三户家庭,定期上门了解他们的需求,为他们带去慰问和生活上的帮助。在南海全面实施“驻点联系+党员户联系+网格化”的大背景下,他用一如既往的踏实、肯干,扎根岗位和里水这片土地,践行着作为一名党员应有的担当。
文/珠江时报记者 罗炽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