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攻坚”打造绿美大沥
通过向水要绿、向地谋金、向废寻美,深化“绿美之城中心大沥”建设成果

■联安社区周边精品“四小园”。
联安社区在铁路坑涌旁新栽种270株水杉、沥中社区盘活闲置地种上乔木……在春季植树造林的黄金时期,大沥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乡村绿化热潮,通过向水要绿、向地谋金、向废寻美“三向攻坚”,不断深化“绿美之城中心大沥”建设成果。
向水要绿 水岸焕新打造诗意亲水空间
大沥镇建成区占比超八成,如何在有限的存量空间里挖掘绿化潜力?南海区创新提出的“美水计划”,为大沥镇提供了“向水要绿”的解题思路——将河岸湿地转化为植绿新阵地。
为此,大沥不少农村社区开启了“水岸焕新”的探索。其中,联安社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带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河岸绿美建设,拆除铁路坑涌河涌覆盖物40处,面积超1200平方米;拆除河岸违规建筑18处,硬底化面积约4200平方米。同时,对沿岸的闲置地、边角地进行改造,建成了12个“四小园”。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既有紫花风铃、串钱柳等观赏性乔木,也栽种了荔枝、龙眼等果树,让居民既能欣赏美景,又能享受果实。此外,还为沿线厂房的白墙绘制了超1000平方米的主题墙绘,增添了文化氛围。
今年年初,联安社区再次发力,联动各方力量,在铁路坑涌旁新栽种270株水杉。如今,这里已成为一条充满绿意的水岸“绿道”,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联安社区的“水岸焕新”只是大沥镇“美水”行动的一个生动范例。2024年,大沥镇发动各界党员干部和群众添绿添美,新种苗木超1.5万株,新建提质“四小园”超2000个,打造主题林超150片,名企园34个,增绿面积超300亩。
今年,大沥镇共挖掘“水边”种植空间近5000平方米,横江、沙溪、水头、奇槎、联滘等社区也相继开展“美水”实践,勾勒出一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
向地谋金 闲置地美化变身“绿色银行”
近年来,大沥镇引入“绿美+”空间治理模式,见缝插绿、见空补绿。该模式以盘活闲置地块为突破口,将零散土地打造成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既拓宽了社区集体经济的增长渠道,又构建起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沥中社区便是这一模式的成功践行者。2024年,沥中社区精心“扮靓”漖心路,打造出黄花风铃一条街,并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幸福院、卢合美丽塘基、陈边经济社四小园、香基河陈边段亲水栈道等串联起来,建成了沥中“最美路线”。近日,沥中社区以“美村”行动为抓手,自筹100多万元,将位于漖心路中段的34亩闲置地盘活,栽种了黄槐、红花风铃、香樟、广州樱和鸡蛋花等乔木,为“最美路线”再添一道亮丽风景线。
沥中社区还计划引入社会资源,在这片土地上设置科普教育点和户外露营点,打造一个集生态涵养、农耕教育、休闲娱乐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农耕生态园。此举不仅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还能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提升集体收益。
向废寻美 腾退复绿唤醒沉睡空间
大沥镇在推进乡村绿化工作时,不仅持续拓展“水边”“路边”的绿化空间,还将目光聚焦到零散低效建设用地的生态重塑上。
河西社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对河三经济社占地14.04亩的废旧厂房进行腾退复绿。这片复绿地块原本是简易结构的厂房,不仅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而且由于业态低端,严重制约了城市品质的提升。河三经济社最终以高达97%的同意率通过拆旧复绿方案,释放出绿化空间,并种植了一批秋枫,打造出与周边居住环境相协调的休闲公园。同时,河三经济社积极运用绿券政策,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利用。
沥北、谢边、沥中等社区也纷纷探索使用“腾退复绿—指标置换—功能升级”的绿色发展方程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未来,大沥镇将持续深入推进美丽庭院、绿美道路、绿意水岸等工作,打造更多绿美示范村,积极孵化绿美经济,推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大沥镇发展的底色。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吴志恒 通讯员李翠姗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