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从顶层规划到配套政策,推动AI赋能千行百业
让AI成为南海实业家最爱

■南海区“AI联千行百业,智领产业新程”人工智能培训会现场。

■佛山市源田床具机械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

扫码看访谈视频

从DeepSeek横空出世,到人形机器人“扭”上春晚,如今,人工智能(AI)话题热得“发烫”。
作为制造业强区,南海正在经历一场智能化变革。3月7日,南海区举办“AI联千行百业,智领产业新程”人工智能培训会,共商AI赋能千行百业的新模式与新路径,为南海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注入新动能。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南海实业发展图景。
南海何以抓住AI技术带来的战略机遇,以AI技术融入产业全链条?这是南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齐聚为“AI+产业”落地献策
2024年被认为是AI应用落地的元年。自2022年ChatG-PT诞生以后,AI就以“指数级增长”的发展速度走向应用。2024年更成为AI“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年,并在工业制造领域开始大显身手。
制造业是“AI+”的主战场,抢抓AI机遇,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尤为关键。在制造业大区南海,AI技术正在颠覆传统制造业。
此次培训会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协常委、世界数字科学院国际首席人工智能官(WDTAI.CAIO)、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创始会长杜兰以“AI赋能——迎接二百年来最大的技术革命”为主题,从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产业发展、企业应用、国际竞争及人工智能时代的个人成长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剖析。在杜兰看来,南海制造业基础深厚,要让“AI+传统制造业”成为南海一张靓丽的名片。
南海“AI+产业”如何落地?杜兰认为,要构建“AI+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联盟,打造“跨境AI技术合作试验区”,坚持自主可控的AI算力发展技术路径,全域开放“AI+制造”场景吸引更多企业。
此次培训还邀请了中国联通、东软、华为、科大讯飞、叁川传媒等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主题进行授课。
其中,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加速中心产品总监刘鹏分享了AI赋能企业的生动案例,他认为,要打造每个岗位的AI助理、每个员工的AI助手;佛山联通人工智能中心总经理、佛山市人工智能应用赋能中心主任方桃介绍人工智能驱动南海四大行业协同革新生态,分别是装备及配件行业、泛家居行业、金属加工行业、轻工纺织行业;东软集团副总裁纪勇面向工业领域,提供了切实有效的AI解决方案和实践案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制造军团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电子新能源行业技术总监邢驰为制造行业AI场景落地提供了建议,认为“AI+制造业”要实现场景聚焦,围绕高价值场景牵引AI落地。
强化政策激励助力抢占AI产业制高点
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政策成了关键变量。
自2023年发布《南海区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南海全面打响全国区县级“AI模型+传统产业”的第一炮。去年,《推动制造业“数字领航”发展扶持办法实施细则(大数据人工智能专题)》上线,南海区从顶层规划到配套政策,打通了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端链条。
会上,区政务和数据局相关负责人报告了目前区内人工智能应用和进展情况。当前,南海正在优化算力供应、强化政策激励、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多维服务企业,优化产业布局。
在南海,企业和政策协同发力带来的势能,通过以下三个场景可以说明——
产业运用方面,南海以“AI+特色产业”为突破口,让一大批“人工智能+”场景在南海落地开花。比如,林氏家居基于JIT模式人工智能算法创新供应链平台,构建敏捷型供应链,开创了家居智造新范本;可素优品基于海量的脑电数据构建人体健康大模型,可为精神健康评估与干预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腾一科技深耕AI+腾一装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得央视关注;立笙纺织成功打造纺织业黑灯工厂……
民生服务方面,目前南海重点推出“智能办”服务151项,累计业务量达1886万件。
社会治理方面,南海基于“空天地”一体化项目治理场景需求,对无人机飞行采集的数据资源进行AI模型训练;率先对Deep-Seek进行本地化部署,由政府自主搭建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上线,成为全市首个接入Deep-Seek-R1国产大模型和政府本地算力的平台,并基于平台快速上线了一批AI应用场景。
人才储备方面,南海致力于做好人才的聚、育、用、留。与华南师范大学、佛山大学、广东东软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了“AI苗圃计划”品牌,形成“培训+实训+赛事+就业”的人才培育体系,举办全市AI苗圃杯学院赛,吸引超800名师生参与。
可以说,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制高点,南海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推动开放更多应用场景让AI 与产业同频共振
作为制造业大区,南海厚实的制造业家底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早在“AI”被提上议事日程之前,这类技术已应用于南海制造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为新型工业化赋能。
“我们主要做工业缺陷检测,以往在工作中也会运用AI来解决一些问题。”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技术部部长李泽辉谈到,DeepSeek的开源让AI像空气和水一样,能够让一些中小企业触手可及。接下来,期待AI能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AI+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南海如何推动开放更多应用场景,让AI与产业同频共振?
近年来,佛山市源田床具机械有限公司将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在生产车间、生产线及生产管理等方面。该公司财务部长欧桥峰谈到,公司将深入探索AI赋能企业生产,主要精力集中在为下游产业做数字化支撑,提升设备数智化能力,“AI不是一个替代者,它是一个放大器,让每个人变得更专业,能够让创新者更大胆地创新。”
“我们目前主要与物业小区、酒店等合作,提供虫害消杀服务,目前AI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比如现场勘测、施工路线流程、人员排班等。”即扑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叶钦杰谈到,企业正在布局人工智能,接下来将把AI运用到更丰富的场景中,为物业小区、酒店、医院等场所提供健康的“全天候诊断”。
聚焦五方面让“AI+”出更广阔的新天地
未来,南海如何让“AI+”出更广阔的新天地?南海区区长王勇提出了五点看法——
一要有随风心动的朝气。不管是在物质技术、能量技术、信息技术,还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中,南海企业家们都不能视而不见,要随风而心动,时刻保持着朝气。
二要有登高望远的志气。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能。通过AI赋能,南海的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民生事业都大有可为。
三要有海纳百川的胆气。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要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宽广的心胸,还要打造高层次的领域,善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人才。
四要有运筹帷幄的底气。有了AI后,人们有了更好的工具。南海企业家要有运筹帷幄的底气,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五要有勇往直前的锐气。在推动产业转型过程中,企业家可能会面临很多波折和困难,也会一路艰辛和疲惫,但勇往直前的锐气永远是南海雄师的精神。
同时,王勇勉励南海年轻的企业家们,要共同奋斗,为更具人文精神的现代化活力新南海贡献力量。
企业访谈
金赋科技:
打破技术壁垒定制“大模型数据分析师”
完成佛山首个大模型备案、总部大厦将投入使用、成功接入DeepSeek……今年,广东金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赋科技)可谓冲劲十足。广东金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AI大数据事业部总经理任书沛在接受南海融媒采访时提到,企业将通过推进工业企业、政府等单位对数据大模型的使用,以及吸纳更多人才打造人工智能生态圈等方式,进一步普及人工智能。
“金赋大模型”降低数据使用门槛
南海融媒:“金赋大模型”是什么?金赋科技有何最新动态?
任书沛:今年2月,由金赋科技自主研发的“金赋大模型”已完成国家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备案,实现了佛山大语言模型“零的突破”。
我们2022年就开始做大模型的训练,我们的模型在数据查询分析的专项能力非常强,通过一系列的优化和训练实现了垂类领域的领先。
“金赋大模型”打破了数据分析的技术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使用的门槛,确保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合法、安全、可控的框架内得以应用。
培养AI数据分析“大学生”
南海融媒:金赋科技将如何为企业提供针对性帮助?
任书沛:打个比方,不同模型厂商生产的大数据模型是在不同专业领域学习过的“大学生”。有些大学生在语言、翻译等方面有特长,有些大学生写论文特别厉害,而我们的模型就是一个数据分析能力特别强的“大学生”。
给企业做定制研发时,我们需要把“大学生”放在一间“屋子”里,并把企业的知识数据做成一个专用的“书架”。当我们向“大学生”提问时,它就能去“书架”上查阅,将相关信息收集在一起,精准快速进行分析总结与输出。
大家现在都有“要拥抱人工智能,避免自己因为没有拥抱AI导致能力不如别人强”的想法。今年以来,从政务、医疗到教育等行业,都有先接入大模型,再根据详细条件进行模型定制优化的需求。
今后,我们会根据更多企业、部门的需求和数据,对大模型进行定制的训练与优化,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微调模型。把模型训练到能理解企业的语言,给企业想要的定制化的模型应用,即定制“大模型数据分析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产能,产出更多经济价值。
打造人工智能生态圈
南海融媒:金赋科技大厦已完成封顶并通过验收,接下来金赋科技还会有怎样的亮点?在人才选择方面,金赋科技是怎样做的?
任书沛:在2025年规划中,我们需要做更多人工智能的普及,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吸纳更多企业或者政府等单位的直接使用,二是吸引人才加入。
希望以人工智能为主的创业团队能在我们的总部大楼——金赋科技大厦快速入驻,形成人工智能生态圈。
人才培育和选用方面,我们一方面会与佛山大学等本地院校进行合作,让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能直接到企业锻炼实践;另一方面,我们会开展更多人工智能培训,吸引更多人才走进来、留下来。
今年2月,桂城签约了全国首个由镇街自主建设的智算中心,对于人才而言,这是很有吸引力的硬性条件。这将成为吸引人才留在桂城的重要因素。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婷何燕慧图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