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镇联发综合店负责人姚迪坚持传承渔网手工编织技艺
他编织的一张渔网卖出12万元

■姚迪希望把手工编织渔网技艺传承下去。

■渔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想要“吃海”,一张好的渔网必不可少。九江镇紧邻西、北两江,河涌水网长度240多公里,渔业活跃。早期,织渔网、做鱼筛一度成为九江处处可见的场景。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合成纤维机器编成的塑料网被普遍使用,逐渐代替了传统手工业,九江的织渔网、做鱼筛场景已难得一见,这些手艺,也仅存于老一辈人手中,面临失传的境地。
“如今,年轻一代很少再从事这一行了,只有老一辈还在手工编织渔网。”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联发综合店负责人姚迪自小就看着家人织渔网,七八岁开始跟着学习,不仅掌握了织渔网这项传统手艺,还可以织出各式各样、各种规格的渔网,是当地有名的织渔网能手。他感叹道,那些曾经陪伴着人们生活的手工技艺,逐渐变成了一个时代符号。
九江渔具远外闻名
九江,超两千万平方米(3万亩)鱼塘星罗棋布,水产养殖年产量超10万吨,加州鲈、生鱼等主导的鱼苗品种远销各地,是全国知名的淡水鱼苗生产基地。
明中期至清中期,九江乡人不但垄断了西江鱼花装捞业,还掌握和发展了培育鱼苗的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人工繁育鱼苗从传统四大家鱼繁育到名特优新品种选育,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九江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淡水鱼苗生产基地”。2022年4月,九江鱼花生产习俗入选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随着鱼苗业的兴盛,九江渔具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除了于2024年3月入选佛山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九江鱼筛编织技艺外,九江渔网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良好的口碑。
在靠海吃海的九江,劳作过程中,渔网难免会破损,找人补不划算,女人们就在闲暇时间自己补,渐渐成了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据《南海市九江镇志》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起,九江镇因渔业发展需要大量网具,推动了麻织手工业的发展。到民国初年,九江麻纺织手工业已发展至6000余户,约万余人从事相关生产,曾是当地经济和文化支柱之一,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2002年,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200平方米的九江渔具批发市场在325国道上东路段落成,铺位经营分设渔具批发零售区、水族器具区、水产设备区、饲料鱼药区和水产信息区。是全国有名的渔具集散地。
一张网卖出12万元
“当时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来装鱼的车都会来拉一车网回去。”姚迪的铺面位于九江渔具批发市场。他回忆道,虽然随着塑料渔网的出现,九江麻织制品逐渐失去竞争力,但九江人精湛的编织工艺让九江渔网仍赢得众多客户的青睐。
姚迪说,要织一张好渔网并非易事,除了靠师傅的言传身教外,还要凭自己的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一张渔网从底部到外圈,网格有疏有密,要裁网、织网、接网才算完成。”
在店铺里,姚迪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织网技术。只见他左手拿网,右手执针,一双巧手行云流水般飞快地在网眼和网线之间来回穿梭,动作十分娴熟。“你看,左手拿好网棋,右手拿梭子,拿稳后右手引线一转一穿,用指头摁着,再把线扣进去就织好了一个小网眼。如此反复,织好一行叫一围。”姚迪一招一式,耐心地讲授当中技巧。
不同的渔网有着不同的编织手法,如平纹、斜纹、打结等。在织渔网时,手指的灵活性和力道的掌握都至关重要。“每个师傅的手法不同,但我能做到网与网接口大小一致,方方正正。”
从事织渔网数十年的姚迪练就了一身本领。每年,经他手织的渔网不计其数,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曾经我制作一张网,买出12万元。”
希望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在我长辈那几代人,织网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姚迪说。传统渔网制作,从加工材料到织成渔网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难度较大,习艺周期长,长期以来织渔网技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如今年轻一辈很少从事这一行了,只有老一辈还在闲暇中手工编织渔网消磨时间。”
在姚迪的铺面,除了门口挂着渔网、地笼、抄网等各式各样产品,有时还会有一辆辆货柜车满载着新型桁架类网箱,从这里飞驰驶向全国各地,奔向更广阔的市场。
随着电商的兴起,姚迪还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渔网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希望有年轻人能喜爱上这门手艺,希望这门手艺能一代代传下去。”姚迪说。
“九江传承数百年的渔网手工编织,今天依然保留比较高的价值,尽管劳动强度大,但它属于渔猎文化的一部分,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在九江,渔网还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智慧与梦想,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牢牢守护着这片渔乡的幸福和希望。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沈芝强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崔绍鹏通讯员林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