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进村居 村子美了经济“活”了
九江村居书记实地调研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探索艺术振兴乡村新路径

■位于九江的艺术作品《月亮的眼泪》。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钟梓泓摄

■位于九江的艺术作品《得闲饮酒》。

九江烟南村口,由来自加拿大的艺术家装上数千片重新利用的眼镜片,形成了一道道闪亮的“水”幕,吸引着游人的眼球。
不远处的“无忧屋”,出自建筑大师马岩松之手,其外形仿佛带有触角的木质飞船降落于此,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点。
一个个艺术装置,让九江乡村的风情和当代艺术擦出了火花。11月20日,九江镇党委书记罗淮东带领各村居党组织书记共同开启了一场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寻宝之旅”。
发挥艺术力量 重塑乡村环境
在烟南村和璜矶社区,大家细致观察、理解每一件作品的设计理念,感受艺术与乡村结合产生的神奇“化学反应”。不少村居书记认识到,当代艺术不仅存在于艺术品交易市场和展览大厅,也融入到日常的田间地头。在广袤的农村,艺术家也能展开一次次有趣的“艺术实验”。
在烟南村,艺术家们的进驻带来了环境的重塑。他们用艺术的魅力“激活”了老旧甚至被遗忘的乡村空间,使得旧小学、旧仓库等摇身一变,成为了艺术的载体。
在一片废墟中,艺术家杨茂源用竹子搭建梯子,竹杆上雕有鱼、醒狮等九江文化符号,瞬间唤起了人们对往昔岁月的记忆。这座乡村美术馆并非凭空建起,而是由废弃的旧烟南小学改建而成。
烟南村党委书记吴国宏回忆说,为承接大地艺术节的部分项目,他们盘活了一批资源。这所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旧小学已废弃多年,但在艺术家眼中却成了宝贝,如今它被改造成人人争相拍照的艺术馆。
另一个“再造”的例子,是璜矶社区的“得闲饮酒”艺术装置点。这个艺术点原是一个闲置了近30年的烂尾楼。“现在这里变成了一座面向公众开放的沉浸式艺术公园,艺术家以简约的手法打造了共聚之桌,引发游客对生活更新的思考与对话。”璜矶社区党委书记潘锦辉介绍。
除了环境的“再造”,更令人欣喜的是人的转变。“起初,村民们对艺术家充满好奇。现在看到寂静的乡村变得热闹,大家都特别激动。”吴国宏介绍,年轻人返乡开起了主题咖啡体验屋,外来的社会资源打造“咖啡+简餐+艺术展陈”新空间,为村里带来了新业态,“大家对烟南村的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了。”
潘锦辉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艺术的引导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转变观念,开始理解什么是美,并主动追求美,整治宅前屋后的环境,让璜矶社区成为了身边的“诗和远方”。
盘活各方资源 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通过此次实地调研,我们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艺术给乡村带来的变化,而且也是来‘寻宝’的,学习将这些成功案例应用到我们自己的村居中去。”有村党组织书记表示,虽然本村没有艺术装置,但完全可以激活村居文旅资源,吸引人流,共享大地艺术节的成果。
水南社区已经开展了多项尝试,引进咖啡厅、设计室等10个项目,举办了庭院音乐节和多场亲子活动,绿美经济吸引了众多关注。“我们计划与艺术学校合作,鼓励学生到水南社区进行艺术创作,希望经过几年的努力,也有举办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节。”水南社区党委书记何文杰表示。
敦根社区也充分利用闲置物业,开办了喜聚妍艺术餐厅、自媒体直播间、黑胶唱片营地。敦根社区党总支书记郭文洪介绍,在南海大地艺术节如火如荼进行之际,敦根社区动员在地艺术家仅用半天时间,就在社区文化楼内布置了以“鱼花”“鱼花非遗”“水产养殖”等为主题的大地艺术装置,成功吸引了大量关注。
实际上,如何进一步激活村居文旅资源,挖掘九江的人文价值与温度,这些都是观察团共同探讨的问题。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大家踊跃发言,提出了各自的创新思路。
例如,讨论如何结合九江特色文化,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有人提出,乡村的艺术载体可以多样化,任何能够展现乡村之根、乡土之魂的艺术形式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他们认为,深入乡村的艺术应该“接地气”,才能受到当地百姓和游客的喜爱。
再如,讨论如何提升更多村居的艺术吸引力。有村居党组织书记认为,在九江,村居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生态可以在艺术上形成“土”与“洋”、张扬和内敛的反差,为艺术家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
如何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村居的旅游开发和运营?有人认为,应探索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如合作社、股份制、租赁制等,以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实现利益共享。
“我们要紧紧抓住大地艺术节这一机遇,一起‘撑’艺术节,要从九江的视角出发,发掘自己的人文之美,找出比较优势,想方设法盘活各方资源,最终转化为发展项目。”九江镇党委书记罗淮东强调,希望通过参与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让村居党组织书记们增强规划和推动发展人文经济的能力,为九江的基层治理赋能,助力人才引进和高质量发展。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崔绍鹏沈芝强署名除外通讯员许健华何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