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4年11月18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利马举行会晤
    • 展期3个月 “艺”路领略“水上南海”
    • 创造性抓好各项改革任务 开创南海改革发展新局面
    • 实施“1123”工程 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

    第A02版:要闻

    • 人文南海“进阶”之路将通往何方?
    • 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拜登在利马举行会晤

    第A03版:文化

    • 艺术之风 吹进﹃鲜活九江﹄

    第A04版:教育

    • 廿五载铸就辉煌 新征程再奏凯歌
  • 数字报首页

A03:文化

艺术之风 吹进﹃鲜活九江﹄

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九江艺术区域包括烟南村、璜矶社区、河清社区、国风园四大艺术片区,展出超22个艺术项目

2024年11月18日

■九江外滩。 通讯员/梁平摄

■位于九江的艺术作品《浮舟》。

■位于九江烟南村的艺术作品《月亮的眼泪》。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钟梓泓摄

■市民在九江打卡艺术作品。

■九江璜矶鹭鸟天堂一处艺术作品《茶之鹭》。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钟梓泓摄

扫码了解更多

当艺术的风拂过,南海九江将有更多吸引你的理由。

或许是透过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在九江烟南村的坊巷间探索风与水的秘密;或许是穿梭于璜矶社区,看鹭鸟齐飞、龙舟奋楫,一秒“穿越”到雄狮少年的故乡;又或许是漫步于河清社区,在西江边饱览一线江景,同时品尝河鲜美味……

但来到九江的理由,远不止这些。

在11月15日召开的南海区文旅发展大会上,签约总金额达1.25亿元的南海国际龙舟运动中心项目、沙头蚕种场项目和南国酒镇·乐醍1821项目也正式“牵手”九江。

这意味着,九江的文旅产业将迎来更多新IP。而“鲜活九江”所营造的人文经济美,也正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村民与艺术家 碰撞出鲜活新体验

11月16日,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正式开幕,以“水係南海”为核心主题,从“美好西樵”沿着桑园围水脉延伸至“鲜活九江”四大片区,致力讲好“水上南海”的故事。

本届艺术节覆盖面积达271.87平方公里,堪称一个以大地为纸的巨型美术馆,设有10个艺术区域,95个艺术项目,165组/194位参展艺术家,串联成5条艺术线路,其中包括4段水上艺术游线,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艺术体验。

选址原则遵循文化多样性、样本代表性、区域发展性、观览体验性。其中,九江艺术区域主要包括烟南村、璜矶社区、河清社区、国风园四大艺术片区,展出超22个艺术项目。

烟桥村村口炮楼被艺术项目《月亮的眼泪》点亮。这些“眼泪”实际上是一片片镜片,由烟桥村民与艺术制作团队共同创作。村民们热情洋溢,有时埋头打磨手工艺品,有时互相竞速,有时闲聊村里的新变化,如村里新开的桥头咖啡从早到晚热闹非凡。他们在日常的手工活动中传递故事和对艺术的期待,这些期待也被深深地融入艺术项目中。

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不仅展示了本土风貌,还以当地人的笑容与待客之道,展现了九江的龙舟文化、古村文化、儒林文化、酒文化和美食等元素,吸引更多人来九江领略岭南文化魅力。

本届艺术节肩负着艺术的功能,不仅提升了村居人居环境和公共设施,也让艺术作品更具实用价值,使艺术成为地方的标志性装置。

本土文化自豪、湾区艺术交流,全国向往之城,世界瞩目盛事。

美学与乡村 碰撞出生活新方式

艺术之风并非首次吹进九江。对于许多九江居民而言,自九江全力奔赴“水上南海”示范镇这一目标以来,生活中已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自2023年起,九江以落日为灯、江景为幕,依托西北江水资源,连续举办近30场次儒林湾夕阳音乐会、烟花晚会,吸引了超过40万周边群众和游客。同时,九江不断融入乐善文化、夜间经济、咖啡营地等元素,成为展示九江特色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文旅消费、优化产业配套、提升城市吸引力的综合性窗口,成为南海的新晋“顶流”文旅项目。

今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全国大型龙舟赛事在九江烟桥举行;国庆期间,传统龙舟竞速、竞艳,标准龙舟竞速,上东锦龙盛会,龙船出海,百村千围万人龙船饭宴席及“龙舟音乐会”等龙舟嘉年华,线上线下吸引超百万人次关注,成功打响九江“人生总得拿一回桨”的龙舟口号。

九江还大力推动美学赋能乡村振兴,以美学项目带动全域文旅升级,激活九江人文经济的一池春水。位于水南社区的“童梦庄园”,是九江实施乡村美学复兴计划的首个试点,现已成功吸引喜明工作室、至遇小院、童梦画室体验馆、陶艺大师工作室等项目进驻,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童梦庄园”的变化,正是九江推动人文经济在乡村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无论是吹着江风听“夕阳音乐会”,还是参与热闹喜庆的“龙舟嘉年华”,抑或是参观位于乡村的“童梦庄园”……今日的九江,将为更多人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本届大地艺术融入了“产品化”思维,结合“跳村游”观览方式,联合艺术家打造8条艺术龙舟,推出3条艺术龙舟水上游线,包括线路1“璜矶龙舟广场——璜矶东社埠头”;线路2“璜矶龙舟广场——河清二村蚕房”;线路3“烟南烟桥村——兴贤村”。同时,还专门开通艺术巴士专线,并投放一批共享单车,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交通服务体验。

游客们可以乘坐艺术龙舟,沿着水脉,深刻感受九江的水人文,拥抱艺术,畅玩一整天。

在地文化与潮流艺术 碰撞出文旅新地标

趁着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东风,11月15日,九江三大文旅商贸项目在南海区文旅发展大会上正式签约,九江亮出了自己的城市魅力。

从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三大文旅商贸项目的一些共同特点。

它们是艺术与乡村的碰撞。艺术乡建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无论是以酒文化为魂,将现有厂房改造为集米香白酒品鉴、西江自然生态体验、水乡民俗及岭南风情于一体的特色文旅街区;还是通过项目,把闲置的老旧蚕房与艺术创意、社区营造与建筑空间相结合……这些都是乡村在地文化与潮流艺术相互碰撞的火花。

它们是“文旅商”融合的新场景。其中,位于九江酒厂地段的南国酒镇·乐醍1821项目将以酒为魂,通过对现有厂房进行微改造,打造一个规划总用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特色文旅街区。

位于下西社区的南海国际龙舟运动中心项目将投资规划建设国家级龙舟赛道,未来不仅能满足职业化龙舟队的训练需要,还能承办起国际、国家级别的体育赛事。而位于沙头片区的沙头蚕种场项目,则将老蚕房活化为适合年轻人创新创业的开放性、公共性新空间。

它们也标志着多元合作的开始。在艺术之风的吹拂下,推进这三大项目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党委政府,还包括本土企业、文化公司等。例如,南国酒镇·乐醍1821项目由广东远航酒业集团与广东晋明集团共同推进;沙头蚕种场项目则由佛山市南海区邦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广东同合创造城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推进。

签约三大文旅商贸项目后,九江将迎来更多“新生活”:白天,你可以前往烟南村、璜矶社区、河清社区、国风园,打卡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精美在地艺术作品;还可以到下西社区的南海国际龙舟运动中心,通过龙舟训练竞赛、交流展示、旅游体验了解龙舟文化、岭南狮文化。

当艺术之风吹过,越来越时尚的乡村,成为这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

夜晚,你可以漫步于融合潮流餐饮、“老字号体验+零售”、岭南文化、体验式泛娱乐等多元业态的南国酒镇,一站式体验米香白酒品鉴、西江自然生态体验、水乡民俗及岭南风情。如果你愿意留在九江,还可以去沙头片区的老蚕房,这里将引入综合性文旅运营商,联动周边文化载体,为你提供创新创业的优质空间。

当有了艺术与乡村的碰撞,也有多元合作带来的“提质升级”,你会发现,并非诗和远方去不起,而是未来的南海九江会更有性价比。

“塑形”向“塑魂”转变 开出人文经济之花

艺术的风不仅为九江“吹来”了更多项目的“种子”,也使这里绽放出更多人文经济的花朵。

艺术的“种子”能够在此扎根绽放,得益于这里拥有最适宜的土壤。

首先,坐拥西江黄金水道的九江,是典型的岭南水乡,被誉为全球扒龙舟速度最快的地方,也是南海唯一全境位于桑园围内的镇街。这里不仅有享誉世界的九江龙舟,也有着深厚的水人文。

其次,九江在争当“水上南海”示范镇的同时,也在积极向消费型城市转型。消费型城市具有较强的城市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它不仅能为居民提供宜居宜商宜业的环境,还能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艺术氛围,满足各类人才的需求。

因此,九江早已开始借助艺术的力量,在乡村美化、资产盘活、业态等方面下足功夫,推动乡村振兴从“塑形”向“塑魂”转变,成功促使乡村升级至2.0版本。这也意味着,九江早已提前做好了将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流量”变现为“留量”的准备,同时努力让城市文化与民众生活紧密连接,使城市面貌、业态更加年轻,持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最是真诚拂人心。未来,九江将借助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的东风,喜迎八方来客、诚待四海宾朋,将九江最真实、最质朴的一面展示给远道而来的客人。有了真诚和艺术的赋能,这样的九江,必将成为我们共同向往的“诗和远方”。

文/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沈芝强黄晴雯署名除外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