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南海“进阶”之路将通往何方?
打造人文艺术与现代产业探访体验之城,吸引更多投资商携手并进

■广东千古情景区人流如织。

■丹灶“墟游记2024·罗行艺术墟”的精彩演出。

岭南文脉,水係南海。
这里汇聚了西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墟游记、水上南海等众多优质“顶流”文旅资源,向世界展示着“最岭南”的独特魅力。
11月15日,南海区召开“探南海叹岭南”2024南海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吹响高位再进发的冲锋号,展示以人文经济引领现代化活力新南海建设的坚定决心。
一场全区的文化旅游发展大会,释放出哪些信号?折射出哪些趋势?南海文旅的进阶之路将通往何方?
“人文南海”不断实现升级跃迁
文化和旅游,一头连着“国之大者”,一头连着“人间烟火”。连月来,“文旅发展”成了全国一大热词、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年5月,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首次以旅游发展为主题召开的重要会议;此后半年时间里,全国各地都在密集召开旅游发展大会。
9月25日,广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有影响力的旅游强省;11月1日,佛山市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吹响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号角。
从全国到全省,再到全市,接连围绕“旅游发展”这个主题召开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在近几十年都极为少见。
这些不同寻常的大会,传递的信号十分明显——如今从国家到地方,都在不断重视文旅产业发展,将其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南海的这一场文旅发展大会,恰逢其时,别有深意,展现出南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人文经济学理念引领下的文旅融合发展特色。
把时间拨回到2022年,南海首次举行全区文化发展大会,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文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两年间,“人文南海”不断实现升级跃迁——
生态“资源”变为旅游“资产”。西樵山是岭南文化的“宝
藏”,也是南海发展旅游产业的“家底”。
今年10月1日起,西樵山景区正式实施长期免门票政策,人气火爆,仅十一期间,景区便接待游客近43万人次,同比增长349%,增速位列全省A级景区第一。通过免费开放,西樵山景区从一个“关起门”的景点,变成了一个开放的消费场景,实现“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文化“积淀”催生旅游“爆点”。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数万年文化积淀,塑造了南海文旅发展的鲜明“文化脉息”。如今,一个个文化“爆款”不断催生出人气“爆表”的旅游目的地。
广东千古情诠释岭南文脉,自开业以来演出超1100场,接待游客515万人次,实现营收3.39亿元,成为全国瞩目的现象级旅游演艺集聚区;叠滘龙船漂移现象级出圈,吸引全网超36亿流量,带动全区住宿业接待过夜游客同比增长超34%,实现旅游收入近4亿元。
业态“创新”驱动玩法“上新”。光有生态资源和文化还不够,要想从渐趋“白热化”的文旅“大比拼”中脱颖而出,南海还须创新打造新业态。
南海举办首届大地艺术节,让在地文化展现独特魅力,累计吸引海内外游客141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超9亿元;为期9天的丹灶“墟游记2024·罗行艺术墟”累计吸引20多位海外艺术家、超1200人次村民参与,吸引15.3万人次打卡,带动丹灶全域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17%。
正如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所说,两年来南海大地处处涌动着文化的春潮,积蓄起文化发展的磅礴势能,各种文旅IP百花齐放,人文经济点亮了城市“繁花”。
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有了文旅发展大会的助推,南海的文旅融合新格局必然大有可为。
立足资源禀赋与世界相拥
回到最初的湾区,南海发展文化和旅游,离不开西樵山文化的滋养,古韵今风辉映,世间最是难得。
西樵山下,南海这场文旅发展大会以山为幕,以水为台,设置了文旅产品展示区、产业对接、专家演讲、文旅产品路演等环节,内涵丰富、形式创新。
这正是南海文旅深化发展成果、布局的一次惊艳亮相。
这是一次收获丰硕的大会。南海具有超大容量文旅资源、超大容量文旅市场,更可以提供超值增量的文旅投资机会。现场,鹿尔花园大湾区首店项目、千灯湖音乐秀场二期项目、狮山镇博爱湖微宿酒店项目等40个南海区文旅重点项目签约落地,涉及运动体育、演艺创作、酒旅融合、酒店民宿、景区提档升级等多个领域。
坚持“项目为王”,南海把项目建设作为引领文旅产业发展的龙头和抓手。“南海有众多优秀文旅产业集聚、大地艺术节的举办、实施西樵山免门票政策等,让我们感受到南海犹如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匹黑马,在文旅领域不断创造惊喜。”投资者们道出如此“心声”。
这是一次取经求教的大会。当前,人文南海迎来“热辣滚烫”的重要时刻,各相关部门已经做了最周全的准备,现场发布文旅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南海“龙超”实施计划、南海“墟游记”品牌塑造计划、千灯湖中轴文旅商贸集聚区发展纲要、南海全域“主理人”良壤计划发布。
透过大屏幕,优秀的经验做法、超前的举措,也释放了强大“乘数效应”,为南海将成为人文艺术与现代产业探访体验之城,吸引更多投资商携手并进。
这是一次展示风采的大会。文化就是旅游,旅游就是文化。南海有看不尽的风景、说不尽的故事、享不尽的浪漫,为开发旅游、投资文旅提供“超级IP”。世界功夫小镇(里水)特色文旅项目等多个南海区文旅战略合作伙伴项目进行了推介,展示南海可赏、可游、可玩、可互动的优质文旅资源。
在南海大地,文化迸发无限的生活和活力。大会上,顾耀辉诚邀广大市民自觉当好城市的“主人翁”、文旅的“宣传员”、文明的“监督员”,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南海温度、体验文旅热度。诚邀广大文化主理人选择南海、扎根南海,共同在这片人文厚土上探寻基因、发掘价值、创造惊艳。
这是一次探索前路的大会。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钰,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春声亮相,分别围绕西樵山文化的战略传播能力提升、进一步培育擦亮这一文化品牌作主旨演讲。
对于塑造西樵山文化品牌,专家建言南海,推进西樵山文化战略转型,打造现代文化、天下文化和精神文化,持续强化立体传播。数千年间,自然山水与人文底蕴在西樵山完美结合,培育“西樵山文化”品牌,建好“天下后世之西樵”大有可为。
立足资源禀赋,南海正以热情的姿态,与世界相拥。
扩大文旅发展优势的几个关键词
没有哪个地方不想成为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那么该如何扩大文旅发展优势,让“人文南海”建设迈上新台阶?透过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或许可以在几个关键词中找到“主攻方向”。
坚持高点定位——南海是岭南文化的宝藏城市,也是产业高地、生活之城,打造人文艺术与现代产业探访体验之城,推动南海文旅更加“热辣滚烫”,需要整个城市力量的聚合与爆发。
作为制造业大区,南海能够讲好文化故事,底蕴深厚的南海人文经济,亦拥有无限可能。比如,新抛出的南海“1123”文化工程,通过做好山、水、城、人四篇文章,深度推进文商旅融合,向世人展示什么是“最岭南”,让每位游客觉得“南海是个好地方,跨越千年她还在这里,走得再远总让你朝思暮想”。
激活传统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今年端午,叠滘龙船漂移现象级出圈,吸引全网超36亿流量,线下好评如潮,线上刷屏点赞,本土文化IP的根植性和群众性可见一斑。
传统文化要融入百姓生活,方能穿越时空,焕发新时代光彩。要从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找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乡土与流行之间的连接点,以市民群众为主角,激活传统文化的“一池春水”。比如,依托“龙舟+龙狮”打响南海“龙超”品牌,实现南海龙超一路狂飙,让“一时红”变“长久红”。
赓续西樵山文化——在发展人文经济的过程中,南海大胆创新,培育塑造一系列现象级IP,牢牢抓住了流量密码,比如首届大地艺术节、丹灶“墟游记2024·罗行艺术墟”等,这些IP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浸润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最容易被大众接受。
悠久的历史文化凝聚着一座城市所特有的基本价值和普遍认同,因此,要坚定文化自信,讲好南海故事,重塑精神标识,塑造属于自己的经典文化IP。西樵山文化,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南海发展文化和旅游,离不开西樵山文化的滋养,值得赋予“西樵山文化”新的内涵,通过打造这一文化IP,整合全区文旅资源,赋能文旅产业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壮大人文经济——新时代的人文经济学,不是简单的“文化+经济”,而是在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中实现共生共荣。
人气就是财气,以人为本,才有人文,再把文化加以活化和创新,自然带来经济的发展。南海践行人文经济学,并不是只在人文方面做文章,而是始终不离经济发展。人文经济学的落脚点,在于经济。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经济融合互动,将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成为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从南海文旅大会出发,向“岭南文脉、水係南海”的美好画卷进发,期待“最岭南”的人文之城走入更多人心中!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付艳霞戴欢婷黄婷 图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