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展成果赋能产业育梦想
多位青年科学家分享科技成果转化经验,走进校园播种“科研梦”

■2024“强国青年科学家”成果展示暨科技赋能产业研讨会现场。

■青年科学家分享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青年科学家向学子讲述奋斗事迹。

■提问环节,学子与青年科学家互动交流。
8月21日,2024“强国青年科学家”成果展示暨科技赋能产业研讨会在樵山文化中心举行,多位青年科学家及科创平台代表分享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强国青年科学家代表组成“科技之光”青年宣讲团,走进南海中学、桂城中学两所学校,向学子们讲述各自深耕领域中的故事,传递科学家精神,筑牢学子强国梦。
展成果
科技创新让“野果子”变“金果子”
研讨会上,上海交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王洪泽,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贤帅,浣江实验室研究员、浙江大学平台“百人计划”研究员王凯,昆明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易俊洁以及中国海油集团套管井研究所所长王振五位“强国青年科学家”展示了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创业之难,首在缺资金,我们积极参加了在佛山举办的创业大赛,并且成功获奖,获得启动资金。”陈贤帅现场讲述其在南海的创业经历,并且展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效。他认为,技术就像水果,具有“保鲜期”,所以要迅速转化为资本,才能在细分领域有更好的发展。
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由中科院孵化的一家具有国家二类、三类医疗器械资质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首家同时拥有牙种植体和个性化基台三类注册证的企业。2023年初,该公司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国家牙种植体集采的本土企业,而且是甲类中标单位。
“我们利用电解水技术实现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降低;创新果汁注气工艺,开发出天然气果汁饮料。”易俊洁介绍了自己的团队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让云南山中的“野果子”变成致富的“金果子”。
易俊洁踏足云南省下辖的129个县(市、区),搜集600余份传统发酵食品样品和工艺,分离益生菌100多种,多达4000余株。
会议中,南海区人才研究所、南海农商银行的代表分别针对南海区人才发展环境、金融赋能科技的成效作主题推介。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南海农商银行聚焦支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金融、产业与科技融合聚变,专门出台《支持科技金融发展实施意见》,以3家专营科技支行的运营机制布局,创设“高科金融”服务品牌,搭建“14家下辖分支机构+225家营业网点+94个社区网格”的科技金融服务网络,研发“高科贷”“科匠贷”等覆盖科技型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近20款专属产品,支持区域内超1500家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并积极开展跨界融合,联手季华实验室、人才集团推出合作伙伴计划,致力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目前南海农商银行科技型贷款余额已突破270亿元,多年来稳居地区前列。
研讨会
加强科学家与科创平台交流
在研讨会上,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佛山鲲鹏现代农业研究院4个落户在南海的科创平台介绍平台总体情况、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对外合作意向。
作为首个上台的科创平台代表,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测试中心副主任邓伟介绍,该研究院主要深耕电子信息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五大科技产业领域,已先后建成5个研究中心及1个材料公共测试中心平台,累计引入20余个产业化团队,产出系列一流的新材料科技产业成果。
“五个产业领域都是平等对待还是有重点关注的方向?”“研究院跟高校的具体合作模式是怎样的?”“如果技术在这边落地的话,具体的支持政策是怎样的?”听完邓伟的介绍后,强国青年科学家、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丁建勋现场提出三个疑问。
对此,邓伟一一进行回应,并表示:“我们愿意作为桥梁,助力落户南海的人才团队跟南海本地产业发生链接。”
在南海,校地合作也是一大特色。此次研讨会特邀华南师范大学、佛山大学、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东软学院等近10所本地高校科研相关负责人参加,其中来自佛山大学的代表还在会上介绍了科技创新赋能南海产业发展情况。
“学校立足南海产业发展,结合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先进制造业,设立科技攻关专项。”佛山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张克山介绍,学校通过实施“双学院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校+中心+企业示范点”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构建了“贯通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强大动能,激活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进校园
传递科学精神播种“科研梦”
当天,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共同主办的“强国青年科学家”校园科普行暨“科技之光青年讲堂”走进校园活动举行。强国青年科学家代表组成“科技之光”青年宣讲团,走进南海中学、桂城中学两所学校。
“如果世界没有工业,生活将会怎样?”在南海中学,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郑李娟以《工业“利齿”——走进高性能工具的科学世界》为题,为学子们带来了一场工业科普课。
郑李娟通过生活中的工业应用案例,讲述了机械的发展历程,同时还分享了科研中的语数英的重要性。在她看来,科研工作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无论是阅读文献、撰写论文还是进行学术交流,这些基础学科的能力都不可缺少。
“科研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乐趣!我们提倡快乐科研,希望大家能够自由探索、发挥创新能力,享受科研带来的喜悦。”她鼓励不同阶段的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体验科研的过程。
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靳志文以《X射线:探索未知领域的神秘钥匙》为题,向学子们展示了X射线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靳志文还特别提到了1895年威廉·康拉德·伦琴首次发现X射线的划时代事件,这一发现不仅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打开了新的大门,更使伦琴荣获了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靳志文通过这些案例告诉学子们,科学研究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探索未知,不断追求创新。“在科研中,我们最需要做的是两个部分:创新和求是。”靳志文鼓励学子们在科研道路上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断追求新的科学真理。
“现在文理分科的情况下,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还需要深入学习历史吗?”互动提问环节,学生踊跃提问。靳志文表示,物理学科虽然需要天赋和基础,但是其学习思路与方法对历史等文科也有一定的帮助。
当天,精彩的科普课堂也在桂城中学同步开展。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小磊带领学子们探索基因与表型之间的奥秘,生动的讲解同样点燃了学子心中对科研的憧憬。
“今天的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科研之路的漫长与艰辛,科学家们那份对未知世界持续探索以及坚持深深感染了我。”南海中学准高二学生古峥在活动结束后感触颇多。他表示,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不断发现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努力在科学的海洋中追光逐梦。
“强国青年科学家”走进校园活动在南海持续举办,三年间,科学家们的先进事迹与科学精神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激发了青少年崇尚科学家精神、追逐科技之星的强烈愿望,这一理念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生根发芽,形成了积极向上的风气。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春妹黄洁通讯员南宣团南海区委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穆纪武钟梓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