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艾行医炼丹赠药 这对伉俪留下佳话
葛洪与鲍姑在丹灶仙岗行医的故事广泛流传,其医学论述为南海发展艾产业打下良好基础

■仙岗村内葛洪像。

■葛仙祠。

■葛仙祠内存放的仙钵。


扫码提供线索发现新南海
近日,南海融媒记者接到市民报料称,走进南海丹灶仙岗村,迎面看到的是“岭南医药开山之祖”葛洪的铜像,铜像四周刚种下的红脚艾沐浴着阳光雨露。
丹灶因葛洪炼丹遗灶而得名,流传着葛洪与鲍姑伉俪行医的故事。据传一千多年前,医界伉俪葛洪、鲍姑在南海炼丹赠药,还以艾草作灸材,施艾行医,“历年久,而所惠多”。
南海对艾草的应用有着悠久历史,经过发展,艾灸已经成为许多南海市民习以为常的治疗保健方式之一。如今,南海在全区推进热敏灸服务,并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艾草,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赋能乡村振兴,激活发展动力。
医界伉俪鹣鲽情深
潺流千年的“蟹眼仙泉”、承载着传说的仙钵、重修的葛仙祠……在仙岗村,一砖一瓦见证了古村的变迁,留下了不少与葛洪、鲍姑这对医界伉俪相关的痕迹。
南海人对葛洪并不陌生,他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和炼丹家,世称“葛仙翁”。葛洪出身于江南士族,16岁拜师“儒道兼修”大学者郑隐,在师长的影响下开始了解炼丹术,向往起遁世归隐的人生态度。他一生两次南下,曾在南海丹灶结庐炼丹,后隐居于惠州罗浮山。
鲍姑是东晋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是中国第一位女灸学家。鲍靓对道教学说很有研究,是一位学通经史、很有修为的知识分子和官员。自幼耳濡目染,使得鲍姑对道教的学说、理论有了很浓的兴趣,进而深入钻研。当时,葛洪正好云游到广东采药修行,鲍靓一见到他,就深为器重,于是决定将鲍姑许配给他。
“他们曾在南海修道行医。”仙岗村文化领域结对专家李志雄对仙岗村与葛洪伉俪的故事十分熟悉,他介绍,葛洪与鲍姑志同道合,夫唱妇随,常常一起在山上辨药、采药,共同研习医术,为百姓治病,行迹遍布南粤大地,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医界伉俪,鹣鲽情深”的佳话。
结庐炼丹施药惠民
拨开历史的面纱,南海丹灶名字的起源,与葛洪在南海金峰岗炼丹的事迹大有关联。
相传,为了寻找合适的炼丹材料,葛洪与鲍姑四处云游,来到珍丰(即现丹灶)后,发现这里珍珠肥美、井水甘甜可口,环境清幽秀美,隐约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轻雾,一派蓬莱仙境的气息。当时的金峰岗长期吸纳周遭仙境般气候,凝聚了深厚的仙气,他们便在山岗上结灶炼丹,经几载煎熬,大功告成,丹灶也由此而得名。
现在丹灶的仙岗村据说是葛洪与鲍姑当时住过的地方。行走于仙岗间,村内的古门牌、古建筑和古街巷,皆有一股“仙风道骨”之气,葛洪与鲍姑的故事也在这里广为流传。
走进葛仙祠就看到一个巨大的石砵。“这只古色古香的石砵,传说当年葛洪曾用它来炼丹。”李志雄介绍。
据村中长者介绍,这个石钵是在村中的大庙塘中挖出来的,早年的塘边还有刻着“葛仙祠道”字样的碑石,因此村民称此石钵为“仙钵”,又将该村命名为“仙岗”。不远处便是当年葛洪与鲍姑清洗草药、取水炼丹的那对“蟹眼仙泉”,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潺流至今。
传说中,仙岗环境宜人,漫山遍野都是艾草,葛洪与鲍姑在此地不仅结灶炼丹,还用金丹和艾灸为村民治病,得到治疗后,村民都体魄强壮,更加长寿。为了纪念葛洪与鲍姑悬壶济世、施药惠民的事迹,仙岗先民还修建了葛仙祠供奉葛洪和鲍姑这对神仙眷侣。经历风雨,原葛仙祠早已被毁。2020年,村民自发捐款在原址重建了葛仙祠。
鲍姑艾灸传承千年
炎炎夏日,一场雨过后带来了丝丝凉意,仙岗村里种下的红脚艾拂去了尘埃,吮吸着阳光,让这个以“仙”闻名的乡村更添几分医道养生的气韵。红脚艾是岭南特产,又被称为“鲍姑艾”,早在东晋时期已被用于灸治疾病。
根据历史记载,鲍姑不仅是葛洪的得力助手,且医术精湛、精通灸法。她为了治疗当地患者的赘瘤和赘疣等难治疾病,认真总结了前人的治疗经验,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艾草作灸材,制成艾绒条,取一点用火点燃,熏于人身,赘疣便全部脱落,这一事迹至今仍可见于地方县志、碑记文献中。如《南海县志》记载:“鲍姑以灸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在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100多个针灸医方,其中有90余条是灸方,尤其对施灸部位、灸用壮数、注意事项等论述十分详细,使针灸医学的内容得到充实和完善,这些很可能得益于鲍姑在灸法上的经验总结。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的推广,艾草这个常见的中草药日益成为人们养生保健的良方,识艾用艾已蔚然成风。
为讲好南海中医药故事,当前,南海正以热敏灸医疗技术为牵引,进一步挖掘艾草背后的产业潜能。南海各镇街已陆续开展艾草种植、艾产品生产,探索打造艾草主题民宿、休闲康养场所、推动产学研合作、推广热敏灸医疗体系建立等,进一步打通艾产业链。
小小艾草不容小觑,它将成为南海区打通“文化、科技、产业、民生、治理”的媒介,让“五位一体”推进高质量发展有了一个新切口。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晓诗实习生刘思伶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钟梓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