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村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6万元
这个像城市的村是如何摘掉“穷帽”奔向共富的?

■在位于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的浙江花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高性能铜箔产品。

■花园村现代农业生态园。
编者按
近日,南海区委组织党政代表团到浙江取经“千万工程”经验,谋划推动南海“百千万工程”建设。其中,东阳市花园村实现两次“一村并九村”,抓住浙江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首个“村域小城市”培育试点等机遇,大力推进村域现代化的经验引起南海干部的关注。
本期南海朋友圈聚焦东阳市花园村如何走出一条“以工强村、以商兴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的特色之路。
正值江南好风景。从浙江省东阳市城区往南16公里,便是“浙江农村现代化的榜样”、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的花园村。
这座曾经“村名花园不长花,草棚泥房穷人家”的小村落如今大变模样,从40多年前人口只有496人,面积仅0.99平方公里,没有公路、没有电、用水困难,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87元,到如今周边18个村先后并入,村域面积达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万人,2023年全村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元,村集体收入1.93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6万元,个体工商户达3190家。
改革之花
越开越大越开越美
“田园中的城镇,城镇中的花园。”这是每一个来过花园村的人由衷的感叹。花园村率先“村”变“城”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数十年探索不断积累的结果。上世纪80年代以来,花园村的发展一直处在“进行时”,并在探索中不断延伸农村发展的“上限”。
邵钦祥是花园联合党委书记、花园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花园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用什么路子才能走出贫穷?当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邵钦祥大胆地迈出了“以工富农,以工强村,以工兴村”的步伐。1981年5月,邵钦祥筹集1500元资金办起了蜡烛厂,花园村就此从闪闪的烛光里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1981年10月,邵钦祥又筹资9000元,办起了花园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工厂——花园服装厂。1991年,联合46家户办、联办企业成立了金华市首家村级工业公司——花园工业公司。1993年,组建浙江花园集团公司并于1995年被确认为首批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
1996年开始,花园村又把产业发展锁定在高科技项目上,与中科院共同合作开发维生素D3项目并取得成功,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21世纪以来,实施经济大投入大发展战略,开拓多种新兴产业并助力花园企业做大做强,如今正昂首挺进在“全面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去年,花园集团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08位。
如今,花园村产业涉及生物与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红木家具与木制品、新建材与建筑、文化旅游与教育卫生等。去年,全村实现营业收入72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6万元。
回顾花园村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改革创新史。通过改革创新,花园村连续两次“一村并九村”,开启了“村域小城市”培育探索的新路子。
开放之园
越建越兴越建越强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花园村有今天的建设成就,离不开人才的贡献。
2018年10月,花园村正式发布《关于引进高级人才落户花园村相关政策的通知》,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企业持续创新发展需要发挥人才优势,花园村在引才、聚才、育才等多方面,设立优厚的福利政策。2020年初,花园村还发布开放的落户政策,致力吸引更多人共享花园乡村振兴发展成果。
根据花园村的人才新政,符合条件人员不仅可以落户,还能同时享受身为花园村民的31项福利待遇,如老年人有高龄补贴,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有创业基金,村民看病自费部分村里支付一半,村内开通免费公交车,村民子女实行上学16年免费教育制,村里每年发放1万元至6万元不等的奖金……此外,人才还能领到花园集团发放的30万元至60万元不等的人才购房券,甚至安排300平方米以上的别墅一幢。多年来,花园村享受各类高级人才奖励的人数在不断上升,一大批人才成为花园新村民,彰显出村里人才新政的无穷魅力。
人才引进政策是花园村建设开放之园的一个缩影。一直来,花园人以开放的眼光建设人人共享的大花园,40多年的开放发展引来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
目前,花园村超过6.5万常住人口,拥有个体工商户3190家,已吸引工农中建等7家金融机构进驻。
振兴之村
越治越和越治越富
40多年来,花园村积极探索“党建+”乡村治理模式,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经过2004年和2017年两次并村,周边18个村被并入花园村,村域面积达12平方公里,6万多外来人口涌入村庄。
这样一个“超级大村”,治安形势如何、矛盾纠纷多吗?现实答案是:在这样一个没有一名公务员,只有30多名村干部“治村”的地方,村庄治理井井有条,已经连续40多年实现“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村、选举不拉票、村民零上访”。在花园村,《村规民约》还作出规定:倘若党员干部与普通村民有纠纷,首先从党员干部身上找原因;倘若村民与外来人员发生争执,先从村民身上找原因。
花园村这些年还积极探索“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村级延伸,目前村大楼便民服务中心可办理事项超过600项,村民办事基本不用出村,获得感与幸福感满满。
“花园村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就是要以工业的大投入大发展,推进全民创业全面创新,提高花园人的富裕程度,提升花园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邵钦祥说,花园村“党建+”乡村治理模式,治出了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百姓幸福。
现代之城
越造越新越造越智
2020年6月,全国首个村级市政管理委员会在花园村挂牌成立,市政管委会下设办公室、规划建设管理处、电气管理处、供水管理处、绿化管理处、环境卫生管理处、督查处等7个部门,所有工作人员身份都不是政府公务员,从全体村民中选拔担任。市政管理委员会成为了花园村城市化建设的“大管家”。
2020年10月,花园村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小城市培育试点,标志着全国首个“村域小城市”在之江大地诞生。
花园村虽远离城市,徜徉其间却更像身在一座现代化城市:道路宽敞整洁,红绿灯就有近30处,高楼鳞次栉比。仅一个红木家具专业市场就吸引2300多个商家入驻,花园外国语学校可以从幼儿园一直念到高中,是16年一贯制的国际化学校,还有一家按二级甲等标准建设的综合性医院。想换口味,这里有肯德基等;想看电影,这里有国际影城;想购物,这里也有都市化综合大型商场。此外,还有国际化的超五星酒店、呈现花园村独特魅力的大型摩天轮以及会展中心、生态公园、金融机构、特色街道、文化广场、博物馆、体育馆、游泳馆、图书馆、游乐园、车辆检测中心以及共享汽车和电动车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使花园村具备了城市特质。
当前,数字化改革在浙江省全面推开,作为浙江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花园村在数字化进程中一马当先。2020年,花园村与华为合作,联合中国移动建设“智慧花园”项目,目前,花园村“智慧花园”项目已完成“智慧党建、花园码、福利卡”等10多个应用开发与测试。“浙里花园”APP也成功上架各大应用商店,部分功能还入驻“浙里办”平台,极大地方便了花园村民和员工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购物等需求。
“我们要把花园村打造成共同富裕村级样板,成为全面乡村振兴的榜样以及‘花园城市、世界名村’。”邵钦祥说。
延伸阅读
花园之路的基本经验
共富共享先进理念引领,是花园之路的不竭动力。办厂致富的邵钦祥认为,一家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一村富不算富,村村富才是富。40多年来,他已累计出资20多亿元,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福利事业。这种通过企业自身发展,自我积累,进而直接“以工补农、以工补村”的方式,推动了企业发展与乡村社区发展良性互动。花园村民拥有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农合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三项保险待遇;村民享有建房补贴、奖学金制度、免费安装数字电视(单向和双向)等31项福利;村民每人每月领取大米25斤、猪肉2斤、鸡蛋2斤、茶油2斤等物资,村里每年福利支出8000万元以上。
“千万工程”托底村域空间扩容,是花园之路实现产业增长、空间格局优化的关键核心。花园人实行两次“一村并九村”,通过兴办实业、搭建平台、多方融资激活了资金要素,以旧村改造和土地整理盘活了土地资源,以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公共服务集聚了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推动构建了多元化、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体系。
守正创新、依法按照规划重塑富美国土空间格局,是花园之路行稳致远的重要依据。花园村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乡村振兴综合试点及全国唯一的“村域小城市”培育试点,按照既保持乡村特质、又体现城市品位的要求,率先启动村域空间规划省级试点和花园村小城市国土空间发展研究。稳步开展花园村近12平方公里村域控制性详细性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并建立村域规划审批机制,完善村域规划管理机制等。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花园之路创造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标杆的开关密钥。花园村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将整个村划分为村民居住区、生态农业区、第三产业服务区、高科技工业园区多个功能区块,促进了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整合重组和集约利用,优化了产业布局和生活配套。为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花园村实施空中换地:21层以上高楼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15幢,在建的还有十几幢。
党建统领经济发展、社会建设与治理,是花园之路破解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的制胜法宝。花园村创设“大党委”运行模式,挂牌成立由东阳市委直接领导的花园村联合党委,同时增设“两新”党委,实现党组织全覆盖,成立了纪委、政法办、保卫部、法律事务部、调解委员会、花园村治安联防总队和救援队。设立矛盾调解室,及时调处矛盾纠纷,处理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发挥村民自治,成立全国首个村市政管理委员会,下设7个部门,设立矛盾调解工作室,以“小事一天内解决、大事三天内解决”的治理机制,40多年小事大事不出村,矛盾纠纷不上交,村民零上访。
(综合中国城市报、中国改革报、农民日报、浙江日报)
整理/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沈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