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才是女警本色”
从三个包含“难”的关键词,看南海警队三位女警的风采
■陈孟璇在实验室甄别检材。
■张小芳在社区走访。
■谢苏慧美开展电话反诈劝阻。
一句问候,一串脚步,社区女警张小芳不服输的劲头,让居民看到她的努力和用心,也让群众的安全感节节攀升;
一滴血液、一缕毛发,在法医陈孟璇眼中都是破译“密码”的钥匙,是打开通往真相的暗格;
一身藏青蓝,一个电子屏,反诈女警谢苏慧美用无数个日夜,梳理浩如烟海的电诈信息线索,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
出彩的成绩下,是日复一日的“难度”拉满:难被认可、难见太阳、难回家。她们却说:迎难而上才是女警本色。于是,她们把时间毫无保留地分给了钟爱的事业,分给了群众的向往与期盼,更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进南海警队,聆听三位女警的故事。她们以对职业的热爱、不变的初心,不畏困难,不言辛苦,不说放弃,用微光照拂一方天地的岁月静好。
张小芳 从“难被认可”到“被想念”她走破了腿
长发、干练、做事周到细致,是同事们眼中的她;热情、主动、遇事有求必应,是群众口中的她。
作为南海最年轻的女社区警官,27岁的张小芳以社区警务室为阵地,扑下身子“贴地飞行”,“串”百家门、“通”百家事,真正成为了群众眼中的“百事通”“贴心人”。
2023年,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以“两队一室”改革为支点,打造“近邻特色警务体系”。这成为了张小芳从警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接棒担任西樵派出所社区警务队民乐分队副中队长。
张小芳当过特警,做过后勤。离开了熟悉的公安业务领域,从零开始、从头做起,她感觉有点“难”。初来乍到,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群众见到她的第一面,总免不了质疑一句:“这么年轻,能顶事吗?”
质疑声就像一阵风,激起了张小芳心中的波澜,那股从小不服输的倔劲儿上来了,“我一定要获得大家的认可,让他们对我刮目相看!”她想起师父曾说的话,社区民警要学会走破了腿,磨破了嘴,这是与群众打成一片最快捷的方法。
于是,只要没有紧急工作,张小芳必定出现在街头巷尾,或出租屋屋主会议、古村研学等活动中,时间久了,身为茂名人她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西樵话。
她还天天拉着村里的干部,先了解村居环境,再通过他们认识发展平时最支持社区工作的“铁杆户”;跟着社工反复走访村民,遇上“不好相处”“不愿配合”的群众,一趟两趟不行就来个四趟五趟……
张小芳深知,社区事十分考验民警的实力,比如,在矛盾调解时便能一见高下。上金瓯社区人口组成复杂,邻里之间、村民企业之间难免有摩擦纠纷。对于一些简单的小纠纷,例如邻居电视音量太大,张小芳便就地“劝和式”调解;面对稍微复杂的纠纷,则进行“说理式”调解,把双方要承担的责任说清楚。
此前,某工厂的两名工人打架,数次协商赔偿医药费都不欢而散。张小芳得知后,第一时间通知工厂主管从中调和,等双方的态度缓和下来了,张小芳便开始发力:“你们是工友,又是老乡,抬头不见低头见,闹成这样多不好看。”“如果你们不能协商,等验伤结果显示达到轻伤标准,我们会对你们采取行政拘留。”先礼后兵,终于促成双方和解。
“先讲情再说理,用好‘熟人’力量,关键时刻施加一点压力,矛盾往往就能迎刃而解。”张小芳总结道。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挑战接续不断。辖区内警情以盗窃类居多,如何提升群众安全感?张小芳分析了案件高发时间和重点部位,与社区工作人员集思广益,组建了一支警辅+治安队员+最小应急单元的30人巡逻队伍,每日到重点场所巡逻打卡。
去年11月,有居民在警民沟通群里反映,车内的财物被盗,希望能加强巡逻。张小芳调查研判后,第一时间调度治安队巡查,不到20分钟便将嫌疑人抓获。
长此以往,企业和居民都知道,社区来了个有事必应的“邻家警官”叫张小芳。她从“不被信任”“不被认可”,变成辖区群众“最想念”的人,有事都会想到她,有事都愿意跟她说。想念的背后,是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信任、从信任到融入的变化,更是张小芳脚踏实地开展工作的成果。
陈孟璇 “难见阳光”的她却是别人眼里的“小太阳”
偌大的南海公安分局DNA理化实验室里,法医陈孟璇身着大白褂,在冰冷的仪器和电脑间周旋,直至最后一道检材甄别完,已是凌晨时分。
身材娇小、面容清秀、温声细语,陈孟璇的模样很难跟荧幕里冷酷帅气、走路带风的法医形象联系起来。但与刚入警时对比,她少了一份青涩,多了一抹淡然。11年里,她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实验室的业务骨干,一次又一次地印证,不为鲜花,不为功名,只为给生者安慰,让逝者安魂。
“法医的工作没有那么多惊心动魄,我能做好的,就是无论面对多小、多普通的案子,都不掉以轻心。”这既是陈孟璇工作的动力,也是她给自己定下的要求和肩上的责任。
早年间,罗村发生一起抢夺案件,但因现场遗留证据较少,给侦查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陈孟璇了解情况后,认真提取可能的一切证物,最终在一把案发地附近落下的刀具上找到突破口,为案件侦办提供线索指引,将嫌疑人绳之以法。
这是法医常说的“触物留痕”,嫌疑人在犯罪现场会留下痕迹,比如一个烟头、一根头发、一把刀具。通过不断解码其中DNA的“奥秘”,为破解疑难案件提供关键性支撑。
工作中,冷静克制、细心严谨是陈孟璇的常见状态,有疑难检材会重复地做、反复地做,直至找到正确的方向。同事罗佰成说,物证分析过程繁琐,常常一做就是通宵,却从没听过她的抱怨声。
无数个深夜,陈孟璇就是这样穿梭于案事件现场和实验室。“昼夜不分”也给她带来了一些小烦恼:“很难见到阳光。”
然而,渴望阳光的陈孟璇却曾像一道和煦的光,照入许多人的内心,拯救被困的灵魂,修复破碎的家庭。
早年间,年仅9岁的小健(化名)与父母失散,后被送到福利院生活。小健进入社会工作后,一心想要找回亲生父母。
小健的走失牵挂着陈孟璇的心,一直以来,她都关注着这起警情。终于,好消息在2018年底传来,通过亲缘关系比对,陈孟璇确认小健与一对夫妇符合生物学遗传规律。至此,失散了多年的一家三口重新团聚……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等事情尘埃落定后,清晨的阳光已经倾泻在办公室内,斑斑点点的霞光洒在陈孟璇的白大褂上,如同一枚枚璀璨的勋章。
谢苏慧美 “难回家”的“加班狂”与反诈分子“赛跑”
“王平(化名),快开门,我是反诈民警!”安静的楼道里,谢苏慧美一边着急地敲门,一边不停地向当事人喊话。
开门后,王平一脸迷茫。“为什么手机关机?我们接收到你在手机上安装了涉诈软件的风险提示,你有没有向陌生账号转钱?”在谢苏慧美的连环追问下,王平道出实情:他是一名游戏主播,工作时不方便接电话,所幸还未造成金钱损失。
谢苏慧美松了一口气,“你已经在被诈骗的边缘‘反复试探’了!”在帮助王平卸载涉诈软件的同时,谢苏慧美还给他讲解了各种诈骗套路和反诈知识。
这是刑事侦查大队七中队副中队长谢苏慧美的工作日常。反诈路上,除了精准出击,更多时候,她隐于幕后,担当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的打击和防控的“瞭望者”——每天通过平台筛查数百条上级下发的涉诈预警线索,她和同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线索分发到属地派出所,由派出所民警开展上门劝阻。
2023年9月的一天,谢苏慧美接到预警指令,并研判出当事人在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面对电话打不通、短信不回复的情况,谢苏慧美火速联系派出所民警,给当事人的银行卡申请保护性止付。果不其然,当民警破开房门时,当事人正在接受骗子的“洗脑”,民警当场夺过电话,为其保住13万元。
信息研判、紧急止付、上门劝阻,看似一鼓作气,但背后的较量却鲜为人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敏锐的鉴别力、清晰的判断力,源自谢苏慧美的日积月累。“做反诈民警,可以宅,但一定要紧跟时事热点,因为诈骗手段日新月异。”谢苏慧美说。
因此,每隔一段时间,她便会结合警情案件特征变化,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帮助同事更新预警话术和宣传手段,有针对性地提高群众反诈意识。
在谢苏慧美看来,反诈就是警察和犯罪分子赛跑,抢的是时间,拼的是速度。“得24小时时刻准备着。”她的头上仿佛悬着一根线,牵动着她快点、再快点,一分钟恨不得掰成八分钟用,就连走路,步子也是迈得又大又快。
“加班狂”,这是同事们给谢苏慧美取的外号,从事反诈工作后,她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中,有时候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女儿眼里,我是‘很难睡觉、很难回家’的妈妈。”她说。
这份辛苦和付出,谢苏慧美在入警前就有心理准备。“我的爷爷、父亲都是警察,耳濡目染之下,我对这份职业充满向往并深深理解。”她说,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持续高发,还有许许多多的家庭需要她的帮助。研判破案将嫌疑人绳之以法、成功劝阻被洗脑的事主、帮助事主成功追赃挽损,由此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职业自豪感,是无法替代的。
从警近12年,谢苏慧美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奋战在反诈战线,在与犯罪分子赛跑的反诈路上,她时刻保持“冲劲”,尽所能为群众守护好“钱袋子”。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程虹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梁慧恩通讯员南公宣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