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缘何名人辈出?
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南海孕育出一大批时贤俊杰

■里水展旗楼上清代武状元姚大宁像。
■咏春(叶问宗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董崇华在狮山罗村叶问纪念馆参与拍摄央视节目《来故居听书》。
■西樵松塘翰林文化节。
■著名主持人、相声演员李菁等以说书形式,讲述黄飞鸿的传奇人生。
12月1日晚,央视节目《来故居听书》黄飞鸿篇在CCTV-3综艺频道播出。从无名武师到一代宗师,观众跟随着节目的镜头,走进黄飞鸿真实的一生。
作为清末民初的武术家,黄飞鸿是南海别具代表性的历史名人之一。地处岭南的南海,自古人杰地灵,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向来以“敢饮头啖汤”闻名遐迩。在此土壤下,南海孕育出一大批时贤俊杰,他们曾经在历史的舞台上独领风骚,串起一个个时代亮点,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名人文化更为城市画龙点睛。当下,南海的历史名人资源与其他文化记忆一起,共同构成这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
人文荟萃
走出众多影响力人物
提到南海,人们总会想到黄飞鸿、叶问等一代功夫大师。作为南派武术发源地和国内武术流派的汇聚地,南海早已成为国人心中的武林胜地。
近日,CCTV-3综艺频道《来故居听书》栏目把目光聚焦到南海,讲述功夫名人的故事。其中,在“叶问篇”中,讲述出生于南海桑园的叶问,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他开办过武馆,对咏春拳的普及和推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逝世后,门下弟子一致推崇他为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并继承先师遗志,将咏春的种子散播到世界各地。
“黄飞鸿”篇则讲述起源于南海的醒狮是佛山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广东地区占有重要地位。一代宗师黄飞鸿在醒狮中融入了功夫,让醒狮不仅仅是一项民俗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蕴藏着中国人自立自强、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南海自古人文荟萃、才俊辈出,不仅有“打”出一片新天地的功夫名人,还孕育了一批“领风气之先”的仁人志士。
早在明朝,南海就出现“一门四进士、一朝九尚书、一村四翰林”的人文盛况。其中,“一朝九尚书”是指,当时南海接续出了戴缙、梁储、方献夫、霍韬、何维柏等九位尚书,他们在吏部、工部、礼部、兵部、刑部等担任要职,逐步形成南海士大夫集团,为国家和百姓做好事的同时,还情系家乡、回馈桑梓。
到了近代,南海领风气之先,担使命之责。在家国罹难之际,南海人思变、求变、应变,康有为等为国家提供发展的解方,爱国华侨、民族企业家陈启沅在西樵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还有“中国照相机之父”邹伯奇、“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岭南画派代表黄少强、“台湾国画三杰”之一黄君璧等英才从南海涌现。此外,无产阶级革命家罗登贤、民主革命先驱何香凝、岭南妇运先驱区梦觉等都是南海人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的杰出代表。
历史滚滚洪流中,这些南海名人在特定的时代留下了一个个传颂于世的故事,他们也成为一个城市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底蕴深厚
“珠江文明灯塔”焕发精神动力
南海何以濡养如此多的名人大家?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南海给他们提供了哪些文化基因?翻开厚厚的古籍,南海历史的厚重感便迎面扑来。
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1400多年建制史的南海,素有广东“首府首县”之誉,也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地方之一。南海作为岭南广府文化核心起源地,最大的支撑就是西樵山。一方面,西樵山文化被誉为“珠江文明灯塔”,是南方文明的起源;另一方面,西樵山是享誉全国的“理学名山”“文化名山”。
6000多年前,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南海人,就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的西樵山“双肩石器文化”,使得岭南地区由蛮荒之地走向文明开化,从原始社会走向农耕文明,西樵山文化也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
灯塔一旦点燃,便能长久烛照四海八方。
明清时期,西樵山上理学兴盛、书院林立、名士云集,树起“天下之西樵”“南粤理学名山”的高标。山下的官山墟成为山茶贸易的集散地,官商云集,盛极一时。
以湛若水、方献夫、霍韬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学者隐居山中设堂讲学,探求理学。其理学思想濡养了一代代西樵子弟,影响中国后世。而几经兴废的西樵山白云洞三湖书院,在1879年迎来了潜心向学的青年康有为。自此,一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康有为一解求学时的困惑,放开眼界,打量东西方社会。如今,每年开春,三湖书院都会为学龄儿童举行“开笔礼”,让他们感受西樵山文化灵气的同时,也让崇文尚学之风得以延续。
纵观南海历史,从6000年前西樵山上的新石器遗址,到秦始皇统一百越设立南海郡;从明代理学和书院空前繁荣,到近代康有为、陈启沅、詹天佑等仁人志士“开眼看世界”,望潮而奔;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全国首富县到跻身“广东四小虎”,南海始终领风气之先。可以说,南海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基因,成就了灿烂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南海人。
盘活资源
构建地域名人文化品牌
关公拳、棍术、飞鸿八星阵、高桩舞狮……精彩纷呈的武术展示和南狮表演让海外华文媒体记者连连叫好。近日,2023海外华文传媒合作组织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主题参访调研团到南海采风,其中一站来到西樵山下的黄飞鸿狮艺武术馆,感受南派武术的独特魅力。
黄飞鸿狮艺武术馆是为纪念一代武术宗师黄飞鸿而建,里面有宝芝林、百草堂、黄飞鸿史迹陈列馆、关德兴纪念堂等建筑。在这里,调研团成员详细地了解黄飞鸿武术超群、南狮称王、悬壶济世的故事。
参观完毕,北欧国际新闻中心总裁宗金波忍不住尝试打出一套动作。“中国武术在海内外名声响亮,现场观看更觉精彩。该纪念馆是传承文化和彰显南海人文肌理一个载体,让游客深入了解南海功夫,也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传承。”宗金波说。
作为触摸历史的“活化石”,名人故居、纪念馆等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魅力,是一个地方的特殊精神印迹、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近年来,南海积极挖掘历史名人资源,加强保护活化利用,将名人效应转化为新时代文化标识。目前,南海拥有名人故居及纪念馆30多个。其中,康有为故居、区梦觉故居、黄少强故居、陈启沅纪念馆、叶问纪念馆等部分名人故居及纪念馆都被活化利用,做到有物可看、有史可讲,内涵和“颜值”并重,成为宣传推介地方特色、人文风情、发展变化的窗口。
开发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归根到底是要挖掘名人文化的当代价值,寻求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之间的契合点。由南海打造的康有为文化节至今已举办十九届,活动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绵延城市文脉,提升文化内涵。
如今,康有为文化节已成为有为精神的重要载体,不仅是群众文化盛宴,更是一个对外展示及推介城市形象的广阔舞台,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激发城镇创新创造的活力。
当前,南海正大力推进“水上南海”发展战略,积极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实现城产人文融合高质量发展。在这过程中,精耕细作南海历史名人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历史名人及其文化“活”起来,真正走出历史、融入当代,让南海的城市气质更加彰显,让南海的文化品牌更加闪亮。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洪晓诗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方智恒钟梓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