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做好“三暖”可让孩子少感冒
早晚温差大时可给孩子穿小背心,少吃或不吃生冷、寒凉食物
连日来,佛山市气温下降,最低曾跌至16℃。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医生、中医师彭玉莹说,入秋后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尤其是小儿抵抗力弱,容易受寒生病,“当风寒邪气侵袭机体后,小儿可能会出现打喷嚏、鼻塞、流清涕、咳嗽,若腹部受寒还容易出现腹痛、呕吐清涎、腹泻等不适。”
那么,该如何增强孩子抵抗力,避免风寒邪气侵袭呢?彭玉莹讲解了小儿保健的“三暖”调理方法。
小儿保健有“三暖”
暖背
小儿肺常不足,抵抗力弱,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经过背部,是人体防犯病邪的藩篱,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咳嗽等的发生。
●注意事项:
1、汗出勿当风吹,气温下降时勿玩水。
2、早晚温差大时,可给孩子穿小背心、马甲或小坎肩,护住后背。
3、注意“适当温暖”,就是不要过暖,如衣被过多,小儿背部容易出汗,反而会受寒生病。
4、“形寒饮冷则伤肺”,养护肺脏要少吃或不吃生冷、寒凉的食品。
●调理方法:热敏灸
采用热敏灸温灸小儿背部特定穴位(肺俞、身柱等),有祛风散寒的功效,能增强肺功能,减少呼吸道疾病发生。
暖腹
小儿脾常不足,腹部是脾胃之所,外寒(冷空气、冷饮等)侵袭腹部脾胃,孩子容易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不适,因此要注意腹部保暖,顾护脾胃。
●注意事项:
1、睡觉时可给孩子穿肚兜,或腹部盖小夹被。
暖脚
寒从足下生。脚部是人体阴阳经交会之处,皮肤脂肪薄,保温性能差,一旦脚部受凉,容易引起感冒。孩子脚部做好保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
●注意事项:
1、在空调房或气温下降时避免赤脚行走,可给孩子穿一双薄袜子。
2、尽量保证孩子的鞋袜干燥,如果湿了要及时更换。洗脚的水温要
2、脾虚的孩子平常应少吃或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如冷饮、冰镇瓜果等。
●调理方法:热敏灸
采用热敏灸温灸小儿腹部特定穴位(神阙、中脘等),有健脾和胃、温中散寒的功效,能增强孩子脾胃运化功能,增强孩子抵抗力,还能达到培土生金,减少外感的效果。
适宜。
●调理方法:中药足浴
材料:紫苏叶10克,紫苏梗15克,藿香10克,艾叶10克。
做法:取上述材料加适量清水煮沸5~10分钟,将药汤放至适宜的温度,泡脚至微微汗出即可(约10~15分钟)。
功效:祛风散寒解表。
注意:①对上述药物过敏者忌用。②局部皮肤有溃疡破损者忌用。③上述为3岁以上小儿药量。
饮食调理有“两方”
紫苏生姜饮
●材料:生姜3大片,陈皮1瓣,苏叶5~10克,红糖少许。
●做法:锅里放入一碗半清水,先煮生姜、陈皮15分钟,后下苏叶煮沸,放少许红糖调味,隔渣代茶饮。
●功效:散寒祛风。
●适用:受凉或进食凉物所致腹痛、呕吐、鼻塞流清涕。
杏苏陈皮茶
●材料:紫苏叶10克(干品),南杏仁10克,北杏仁5克(去皮、尖),陈皮5克,蜜枣1枚。
●做法:锅里放入清水两碗,加入南杏仁、北杏仁、陈皮、蜜枣,煮15~20分钟,后下苏叶煮沸,隔渣代茶饮。
●功效: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适用:风寒所致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稀或白。
★注意:上方为3岁以上药量,1~3岁药量酌减,1岁以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许可可通讯员梁健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