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3年09月14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习近平同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会谈
    • 财政部出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 国内外电竞强队决战千灯湖畔
    • 西樵儒溪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 大型演出活动须实名购票实名入场
    • 入户清查正在进行敬请支持“五经普”
    • 来“行走的课堂”奔向“诗和远方”

    第A02版:要闻

    • 文体“出圈” 乡村更活更火

    第A03版:文化

    • 来行走的课堂 奔向诗和远方

    第A04版:经济

    • 南海3名企业家当上亚运火炬手
    • 为上市后备企业“找红娘”
    • 企业落户最高可获200万元扶持
    • 南海“税校联动”培养税务人才
    • 西樵一化工用地再次登录法拍平台

    第A05版:要闻

    • 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过的龙舟赛

    第A06版:要闻

    • 破案406起 守护清朗网络环境
    • 狮山推出三大行动留住青年就业创业
    • 佛山市南海公有资产流转服务有限公司公告(物业招租)
    • p48

    第A07版:要闻

    • 月饼包装中不能放刀叉
    • 24支专职消防队比拼救火技能
    • 重点项目有代办 企业办事更便利
    • 申报省级众创空间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第A08版:视野

    • 50家粤企入围 4家位居前十
    • 遗 失 声 明
    • p62
  • 数字报首页

A02:要闻

文体“出圈” 乡村更活更火

南海区各级人大代表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3年09月14日

    ■“村BA”已成为南海乡村振兴品牌活动。

    ■西樵儒溪村自发组织的稻田音乐会,吸引上千人到场观看,线上直播吸引上万人次欣赏。通讯员/李均良摄

    ■九江双蒸龙舟联赛,龙舟劲旅争夺“短道之王”荣誉。

    陈旺弟

    全国人大代表、西樵镇儒溪村党委书记

    邓洁茜

    南海区人大代表、里水镇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

    陈品良九江镇人大代表、九江镇地情专家

    南海“村BA”赛场上激战连场、“叠滘龙船漂移”岸上观众“山呼海啸”……近段时间,在南海乡村举办的多场文体活动燃爆全网,持续“出圈”。呐喊声、鼓点声交织汇聚的同时,一股激情澎湃的热浪正在乡村掀起,唤醒了群众对乡土文化的共识与热情。

    这些乡村文化体育活动为何受到热捧?这当然与活动的自身魅力、有关部门的大力宣传有关,但这并不是答案的全部。

    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的南海,每个镇(街道)、村(社区)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火种。近日,南海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联合南海融媒体中心邀请了三位南海区内的人大代表,他们结合本职工作,就如何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进行交流探讨。

    谈现象

    南海乡村文体底蕴深厚

    问

    今年,叠滘龙船漂移、盐步老龙礼俗、“半山扒龙船”以及南海“村BA”等文体活动持续“出圈”,我们隔着屏幕、通过文章都能感受到现场热烈的氛围,各位代表有没有去现场体验一番,又有哪些故事想分享?

    陈旺弟:南海“村BA”的火爆背后,是乡村文体发展在新时代的厚积薄发。十几年前,儒溪村就以组建篮球队作为突破口,凝聚人心。现在,儒溪村暑假男子篮球赛已经举办到第十五届,每年夏天起码有两个月是全民打篮球的。

    儒溪村内的16个篮球场早在20年前就已建成,近几年还在不断翻新设施和优化场地。南海向来重视对乡村文化和体育活动的投入,这是文体活动持续“出圈”的原因之一。

    邓洁茜:近段时间我参加了在里水举办的“畅游梦里水乡”活动,沉浸式体验独具岭南水乡风情的夜间盛景,再一次感受到南海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实力。像这样的“文旅+乡村振兴”,丰富了乡村旅游文化内涵和业态产品,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陈品良:九江的“起龙”仪式在今年端午被央视报道,让九江龙舟文化再次被更多人熟知。除了“起龙”仪式之外,我们还有采青、结契、龙船饭、藏龙等活动,都值得探究。

    问

    南海现象级文体活动频现,说明群众对丰富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追求。当前,南海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新时代基层群众对文化有哪些需求?

    陈旺弟:端午节前夕的一个夜晚,我到桂城千灯湖附近游玩时发现有龙舟队正在训练,非常多人围观。这让我很惊讶,原来繁华的闹市区也有人划龙舟!实际上这也体现了群众文化需求的转变,在城市里奔波的年轻人也爱上了龙舟这一传统文化,反映了大家对历史、文化和创造力的尊重和追求。

    邓洁茜: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如今,南海群众在伦理观念、艺术审美等方面都有更新的追求,也对高雅艺术、历史文化科技等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今年暑假,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到南海乡村,体验一些传统文化项目。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陈品良:今年7月,我为九江镇“展翅计划”青年暑期实习见习能力提升行动暨“青春创造营”的青年们开展了一场特色课程,通过讲解多首解放之前描绘九江风土人情的诗歌,带他们了解九江特有的“桑园围文化”“鱼花文化”“华侨文化”“乡贤慈善文化”等。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九江开展研学活动,进一步思考九江文化的保育和传承。

    谈突破

    乡土文化要挖掘、继承、创新

    问

    著名“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认为,推动乡村振兴,即消除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城乡融合”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城乡两个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如何通过激活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将城市的人流和消费力吸引回乡,让本地人扎根,让外出人回流?

    陈旺弟:这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生活环境的提升和文化氛围的营造。无论是让本地人扎根,还是吸引外出人回流,核心都在如何办好让群众满意的活动。

    儒溪村近期举办的稻田音乐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将村里近年来的各项工作串词在音乐会中,向群众深入宣传和解读儒溪。另一方面,本村青年开设的特色茶饮店也吸引了众多前来听音乐、赏稻谷的游客。这场音乐会起到了让本地人扎根、让外出人回流的作用。

    邓洁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离不开村民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那些有能力、有思路、有担当的“新乡贤”助力。据我了解,2023年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一大批青年科学家回到南海,了解南海的发展,南海也给予了这些青年科学家最高礼遇。相信在这样的趋势下,未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人愿意回到南海投身建设。

    陈品良:乡村振兴,人才很关键。就在8月,九江镇组织近100名流动党员开展教育培训班,内容涵盖了党建知识、法律政策、文化历史等方面,让流动党员了解九江的历史文化,能够提升其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自强意识。

    问

    南海区围绕“1114”工作体系,实施“水上南海”发展战略,努力构建“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从政策创新、人才支撑、产业带动、文化“双创”、艺术熏陶等五个方面发力,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当前,南海在发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存在哪些短板瓶颈?对此,你们有何意见建议?

    陈旺弟:今年,南海的乡村旅游发展初显成效。目前,南海农村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硬件、软件基础相对薄弱,这需要区、镇继续谋划与推动,例如设立乡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让真正适合乡村、切实发挥作用的文化建设项目的运行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文体活动,南海还缺乏专业文化人才。比如篮球赛,就需要专业裁判上场。因此南海可以围绕乡村文体开设相关培训班。

    邓洁茜:南海各镇街开发了多样的文旅项目,如何让这些文旅项目吸引到人、产生效益,值得再思考。我认为首先要加强宣传,尤其是区内各个镇街之间的宣传。建议从区级层面部署与谋划,在宣传上要多整合区内的乡村文旅资源,提高各镇街文旅的影响力。

    陈品良:南海为留住人才做了很多努力,但离乡村振兴人才“造血”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眼睛不能只盯着外面,还要善于从脚下的土地去发现人才,培养本土能人。建议在本土人才福利政策待遇方面下功夫,为乡村留住素质高、品德好的人才。

    谈发展

    盘活传统文化IP激活破圈发展源动力

    问

    本土文化一经发掘传承,总能焕发全新活力。有着悠久历史的南海,传统文化资源藏于各个村落,如何因地制宜,对传统文化进行IP化开发?

    陈旺弟:儒溪村目前正在大力打造文旅IP。文旅IP的培育、打造,需要更细致的顶层部署与谋划。目前南海在这一块上还不够成熟,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完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接待游客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人气会更旺。

    邓洁茜:可以充分挖掘南海本土文化精神内核,推动本土文化进校园。首先要让学生走出学校,在研学活动中感受乡村发展。其次,传统文化项目要融入学校建设中。现在许多学校都会立足区域传统文化开设特色课程,例如西樵民乐小学的咏春拳课程、里水小学的粤剧团等,让传统文化伴随学生成长,本土文化的生命力能更持久。最后,要多带学生到科技园区去,感受创新发展中的南海,提高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陈品良:我们应该思考乡村文化的重塑路径,思考如何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就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特质,挖掘出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件事,力求让“一村一品”从愿景走向现实。未来,南海要加大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记者总结

    在潜力无穷的活动中找寻更多乡村发展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是多元化、发展快速化、需求多样化的新乡村。以“文体之力”滋养群众心灵,满足人民的需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龙舟赛、“村BA”呈现出来的乡村繁荣景象,正是南海乡土文明在新时代的厚积薄发,如今,更应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挖掘”与“创新”同频共振。正如陈品良代表所说,“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就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特质”。在南海,每个乡村都有独特的文化体育火种,需要顺应现代化潮流大胆探索,点燃更多群众对优秀乡土文化的共识与热情。

    “育人”与“揽才”并驾齐驱。邓洁茜代表的观点始终围绕“人”字。她认为,乡土文化是乡村教育的资源,当乡土文化与基础教育相结合,让文化自信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乡村也就更有未来。另一方面,要让更多乡土文化人才“破土而出”,人才队伍越优秀,文化事业发展的根基也就更稳固。

    “谋划”与“运营”持续发力。从比赛现场到场外经济,从民宿、餐饮到特产销售,乡村文体活动“出圈”的背后离不开运营思维。南海大地艺术节、稻田音乐会等活动为儒溪村打开了发展“村游”的大门,也让陈旺弟代表思考起来:“做强乡村文体产业,我们需要更多基础配套,需要更精心的谋划。”

    代表所谈的“需要”,正是南海乡村文体发展的“必要”。如今,乡村文体活动正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群众精神富裕的源泉。在推动乡村振兴进程中,我们期待更多现象级乡村文化盛宴,为群众带来更多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统筹/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付艳霞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黄洁通讯员南任宣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永程刘贝娜钟梓泓张宝翔

    实习生卢柏康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