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家走进南海上市公司的前厅
“强国青年科学家”再次到访,释放南海凝聚科创力量的强信号

■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与高质量发展交流分享会暨科技成果转化洽谈会。

■科学家与企业家沟通交流。

■季华实验室。
(资料图片)
星光璀璨大湾区,群贤毕至新南海。科技自强真人才,两“家”携手创未来。
8月16日,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颁奖分享会在南海举行,全国50名科技明星相聚一堂,一时间,千灯湖畔,科星闪耀。这是“强国青年科学家”第二次到访南海,释放出南海凝聚科创力量的强信号。
值得关注的是,与去年青年科学家走进仙湖实验室不同,这次强国青年科学家走进了南海上市公司瀚蓝环境的前厅,它象征着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牵手。此次活动中,还特意安排了科技成果洽谈会,现场一批青年科学家代表与南海科创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当前,南海正处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质量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高端的人才和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作为制造业大区,南海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引领。
南海连续举办两届“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颁奖分享会,既是为表达对青年科学家的致敬和礼遇,对集聚更多青年科创人才的向往与期待,也是表达两“家”携手共创未来的期待,展现对制造业当家的科技引领。
从来路看未来——
“深怀爱国之心,民族复兴发奋图强;笃行强国之路,实业兴邦繁荣富强”
一座有未来的城市,必须要有青年科学家的助力。
因为,科技与创新是未来发展的引擎。而科技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科学家是最珍贵的财富、最宝贵的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南海,历来是一个以改革为先,实业为本的地方。从历史上看,南海就是实业家的热土,科学家的乐园。
南海人詹天佑实现了“实业救国,铁路兴邦”的百年梦想,大沥人邹伯奇被誉为“中国照相机之父”,丹灶人陈澹浦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机械缫丝机。西樵人陈启沅被誉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行者,他创办的继昌隆机器缫丝厂,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起点。
“深怀爱国之心,民族复兴发奋图强;笃行强国之路,实业兴邦繁荣富强。”在南海区区长王勇看来,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走在前面。南海做出自己的实践,就是要坚持制造业当家,就是要实现活动的主题,即“创新出圈,青年出彩,实业出众,南海出位”,这是南海的雄心壮志,是南海对强国之路的回答。
南海热切欢迎全国青年科学家的到来,这是因为,南海正处在加快建设智造高地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发挥科技推动作用。
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也是这些强国青年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作为制造业重地的南海,同样热切期待与这些科技英才们来一场科研成果转化的“亲密接触”。
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才能让科技与产业更加紧密地结合,让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制造业当家。
此次活动选择在上市公司瀚蓝环境举办,正是为了推动更多企业家与科学家的牵手。“企业与科学家的深入合作可以从创新主体和创新方向两个维度优化资源配置,共同形成南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南海区上市促进会会长,瀚蓝环境总裁金铎看来,本次活动正是促进南海创新力量生发的平台和桥梁。
在不少青年科学家眼中,南海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绝佳城市。“这是我第一次来南海,我感受到南海区非常强大的制造业技术,也非常希望我们的技术科研工作可以在这里发扬。”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陶光明致力于微纳米光热调控器件、智能纤维与电子织物和微创医疗纤维机器人等纤维光电子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工作,其表示希望能够跟南海区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近年来,南海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发展。南海正立足长远,凭借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广阔发展空间,布局科技创新,深入推进进制制造造业业当当家家进进程程。。
从大势看趋势——
“施展报国之力,科创求实自立自强;跻身南国之列,筑梦湾区遇强愈强。”
在南海文翰湖畔的季华实验室,一派繁忙景象:世界首台稀土氧化物TFT驱动可拼接AMMini-LED全彩显示样机亮相2023年中国国际显示技术大会;SiC高温外延装备实现国产化,相关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季华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无数次勇闯科创“空白区”,正是南海科创发展的生动缩影。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开启新的创新周期,科技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施展报国之力,科创求实自立自强。”在分享会上,王勇表示,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就需要科学家们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作为企业家,也要认识到不是有了良好的基础,就一定能够实现持续发展,还要需要有持续的动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转化是科创成果的检验标准,坚持这个标准,大家才能真正有报国之地,有施展之地,才能够见到成果。
南海有丰富的科创资源,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大院大所开展合作,建设了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24个高端科创平台;国家高层次人才占全市80%;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高新技术企业3715家,占全市41%,其中,“两新四高”现代产业领域有3555家,占比达95.69%;南海大学城集聚了7所高校、超6万名在校师生……可以说,南海的科创家底在全市乃至全省同级区域都是首屈一指。
瞄准高水平自立自强,定位精准,目标明确,布局深远。“把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把技术作为商品来推销”这是南海的科创理念。仅2022年一年,24个高端科创平台服务企业超3000家,联合286家企业协同研发,大量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部署。其中,“3”是激活三大动力——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是广东最鲜明的标识,是必须始终牢牢扭住、不断巩固发展的最关键优势。
惟有创新才能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锚定科技前沿,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南海有基础、有底气、有势力构筑先发优势。
“跻身南国之列,筑梦湾区遇强愈强。”在王勇看来,南海位于大湾区的核心位置,具有十分优越的发展机遇。南海拥有市场主体超64万家,每6个南海的常住人口里就有一个老板。南海的政策十分优渥,近年来,市、区财政投入超100亿元在南海建设科技创新平台。至2025年,各级财政还将安排不少于200亿元的资金,撬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不少于600亿元,进一步提升南海科技创新能级。相信南海的科创优势将逐步转化为发展胜势,南海这片沃土必将结出丰硕的“创新果实”。
从志气看底气——
“彰显国士之风,披荆斩棘意志顽强;奉献治国之策,共建共享相倚为强”
梦想有多大,南海的舞台就有多大。今天的南海,比任何时候都渴求青年科技人才,也比任何时候有条件成就青年科技人才。
“不管祖籍在哪里,教育背景是什么,只要你来了南海,就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南海雄师。”就在8月8日举行的2023年“南海鲲鹏人才节”上,王勇向海内外优秀人才发出邀请。此次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寻访活动是“南海鲲鹏人才节”其中一项重要活动。
科学家、青年人才与南海双向奔赴的场景,一直在南海“上演”。海纳百川、爱才聚才的精神已经深深融进南海的血液里。
南海始终懂得,城市与人才最好的关系是相互成就,只有真正把青年人才工作融入城市规划,推动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勇立潮头。如今,这座宝藏城市荟聚了超过60万名英才、技能人才队伍总量达28.9万人、32个顶尖人才项目、90位国家高层次人才以及315个省区市创新创业团队。
可以说,成就青年科学家梦想,南海有十足的诚意。当前,南海正在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和一流人才汇聚之地,当下正在举行的以“全城为你悦享南海”为主题的2023“南海鲲鹏人才节”,整合人才服务各项举措,以最高规格向人才发出邀请,打造全城参与、全面服务的人才生态基底,未来5年南海将大手笔拿出50亿元来支持鲲鹏人才计划。
“南海是我见过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融合得最好的城市,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和服务也非常重视。”来自南海的广东奥素液芯微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汉彬是南海唯一获得2023“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的科学家,一直以来,他对南海有着特殊的感情。
2021年初,回国创业的马汉彬把设立在英国剑桥的ACXEL总部整体迁入了南海。项目落地以来,初创企业面临的“找人、找钱、找地方”等难题,南海都帮忙贴心解决,马汉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南海对企业和人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真情实意的守候。
“南海一直在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对于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团队发展到不同的阶段,都有相应的政策扶持,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去年获评2022“强国青年科学家”、同样来自南海的广东中科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贤帅,2015年在南海桂城创办了中科安齿,在国内首次开发出通用型牙种植体,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就了科学家的梦想,这样的例子在南海不胜枚举。
青年科学家的奋斗故事,传承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展现出当代青年科学家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时代担当。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在以经济为中心的主战场上,对于科学家,不仅要攻关科研成果转换,更要与企业家一起研究下一步的痛点难点;对于南海,更需要“科学家+企业家”携手共创,共建共享相倚为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
“今天的南海,是‘让人才圆梦’的热土,也是一个‘让人才受宠’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人才安心’的、宜居宜业的品质之城。”金铎说,作为本土企业家,她期待能与科技人才携手共进,实现企业家与科学家的相向奔赴。
奋斗的青春最出彩,期待更多企业家与科学家能够在南海来一场相向奔赴,两“家”携手,一起共创未来,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年智戴欢婷付艳霞
图/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永程刘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