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分秒必争 为患者带去健康福音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在查房。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许可可摄
“老爷子,现在好点了吗?”“好多了!”如往常一样,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南海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谢浩和患有哮喘的张大爷细心交流起来。张大爷如今说话虽然不是声如洪钟,但也算中气十足。
如果生命是一场华丽的交响,那么呼吸就是每一个珍贵的音符。南海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扎根南海西部多年,不断创新呼吸介入技术,为广大患者带去优质医疗服务。周边地区不少患者慕名而来。医患共同奏响了“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交响曲。
为呼吸疾病患者带来福音
“我们医生劳累的尽头,是患者新的生命和畅快的呼吸。”谢浩说,疑难、危重疾病多是呼吸专科疾病的一个显著特点,能让患者畅顺呼吸是最大的心愿。
谢浩犹记得有一位湛江的病人千里迢迢找他看病。经检查,患者有慢阻肺、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等症状,且痰特别多,在外地医院治疗了三个月还不见好,出现反复发烧、痰阻塞、呼吸困难等情况,整个人都瘦了。“我们首先进行了综合治疗,做了支气管肺泡灌洗,原本他是很抗拒支气管镜的,但是因为信任我,我就给他做了,然后开始清洗气道、吸痰等系列操作,当时就有好转了。”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仅10天就出院了。
从初出茅庐到患者慕名而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走了10年的路。2013年,南海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从消化呼吸科分离出来时,谢浩就受命接过这个重任。
科室刚成立时,医疗条件和专业水准还不够完善,只配备了两名医生。面对科室如一张白纸般的现状,谢浩一边加紧引入纤维支气管镜、肺功能仪、多功能双水平无创呼吸机、睡眠检测仪、多功能监护仪、微量注射汞等先进设备;一边培训技术队伍,对年轻的医生倾囊相授,并外派他们到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全国一流医院进修。
“现在我们科室已经有9名医生了,人员比较充足,技术力量雄厚,很多病种都可以应对了。”谢浩说,科室的成立壮大,结束了西樵没有呼吸专科的历史,为广大呼吸疾病患者带来了盼望已久的福音。
成功抢救大咯血危重患者
有人会问,为什么呼吸科与危重症有关?因为它常常与死神打交道。
53岁的潘先生,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却开始出现咯血伴发热,因咯血量不多,未予重视,入院前2小时患者咯血量明显增多,先后共咯血量约450毫升,咳嗽剧烈时伴有气促,因此急来南海四院急诊就诊,经初步止血处理后收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经过行胸部CT平扫等检查,初步判断潘先生为右肺空洞型病变合并大咯血。谢浩当即向患者家属作出解释,经过介入导管室、ICU等科室进行联合会诊后,决定为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医生通过支气管动脉造影术迅速找到出血动脉,并立即注入栓塞材料进行血管栓塞,经过造影复查,出血点全部封堵成功。术后患者咯血立即缓解,可逐渐停用止血药物,各项生命体征良好。为进一步明确患者病因,谢浩带领呼吸科团队利用支气管镜诊疗技术,快速找到病变部位,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支气管粘膜活检术等,确诊患者为空洞型肺结核合并大咯血,为后续治疗提供方向。
谢浩表示,临床上,大咯血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达50%~85%。对于单一病变,肺功能代偿良好的患者,可以手术切除出血部位。然而,对于慢性肺病和肺功能较差的患者,难以耐受手术。“因此,应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为大咯血危急重症患者打造了一条强大的生命防线。”
“这里常常分秒必争,我们的作用就是让患者的呼吸重新顺畅,把病人阻挡在ICU门外!”谢浩郑重地说。
巧用“镜子”让患者顺利呼吸
气管镜技术已有百年历史,在国内也有60余年的应用史,近些年内镜下的治疗也在不断被开发,新兴的内镜治疗术可以代替部分的外科手术治疗,从而使患者受益,减少手术带来的损伤苦痛。
南海四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呼吸介入技术,采用以支气管镜气道冲洗技术为主的多种气道管理技术综合治疗,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的特点,实实在在为患者解决了难题,提高了生活质量。
66岁的陈伯支气管开口卡着一块三角形扁平鱼骨头,长1.8厘米,宽边1.2厘米,边缘锐利,因停留时间久,周围长出肉芽组织将其包裹,手术难度相当大。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的手术下,顺利将骨头取出,整个手术过程痛苦轻,创伤小,解除了困扰患者及家属多日的忧虑。
目前,科室已经把西樵绝大部分的慢阻肺和哮喘患者纳入健康档案,并致力于提高慢阻肺和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治疗知识,深受好评。
南海四院还建立了哮喘之家、呼吸康复中心、睡眠监测室、肺功能室、呼吸内科门诊综合诊疗中心等诊疗和健教分支机构,并引进无创通气技术、肺功能检测技术、睡眠监测技术等一系列先进的医疗技术,造福无数呼吸疾病患者。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方婷蓝志中通讯员黄春梅李霞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