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虾火了老水乡甜西瓜有了新盼头
狮山新和村依托西南涌做好水文章探,索土地集约连片发展现代化农业新路子


■新和村村民在料理西瓜田。

■新和村网红钓虾场预计今年5月开业。

■新和村小龙虾基地里的新和村小龙虾基地里的““稻花小龙虾稻花小龙虾””。。
四月和风吹拂,在狮山镇新和村约13公顷(200亩)的小龙虾基地里,小龙虾在水里穿梭自如,一网下去就是上万元销售额。基地旁新开辟的钓虾场,5月将迎来抖音网红直播,届时市民可以钓虾游乐。
新和村被当地人称为“新型和谐农村”,村民大都以种西瓜为生。这里毗邻西南涌,水清瓜甜,美名远播,更被认定为广东省西瓜专业村。当前,新和村正集约267公顷(4000多亩)连片土地,过程中为避免土地丢荒,部分土地租给村民种西瓜。
新和村围绕西南涌做好稻花小龙虾、大堤西瓜等“水文章”,探索土地集约连片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新路子,奔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
水文章 稻花小龙虾供不应求
“饭店都说我们的虾肉质好!”4月14日,新和村小龙虾基地负责人吕卫民抓起一只小龙虾,虾身壮实、钳子“肌肉发达”,筐子里同伴们“勾肩搭背”往上张望,调皮活泼。
近年来,小龙虾成为广东人宵夜档的“当家花旦”,但养殖者多远在河南、湖北一带。而西南涌横穿而过的新和村,多年前小龙虾“泛滥”。“小时候小龙虾很常见,因为它们爱吃水稻,人人喊打。”40岁的新和村党委副书记黄健鹏回忆。
新和,小龙虾泛滥,不吃;河南,养小龙虾,供货佛山。这组关键词在新和村完成重组。河南人王少国在新和人黄健鹏的建议下,在新和村养起了小龙虾。
王少国20年前就在新和村做金属生意起家,后在南海狮山、三水、广州等地投资办厂,新和村小龙虾基地就交由姐夫吕卫民打理。
听说新和村“野生”小龙虾爱吃水稻,且喜阴喜静,吕卫民干脆就将第一批虾苗投进稻田,与养殖了多年的稻花鱼“共话桑麻”。
没承想,两年下来,两百多万元投入打了水漂——小龙虾每长大一次都要蜕壳,蜕后一两分钟内软如死虾、毫无反抗能力,“邻居”稻花鱼乘虚而入,小龙虾就越养越少。
吕卫民痛定思痛,全面实施鱼虾“分离”,并从河南老家请来3位专业师傅,今年短短三个月就出货了。鲜红透亮的小龙虾生龙活虎,按炮头、大、中、小区分下筐,一天能卖1000斤,约8000只。
“目前佛山大规模养小龙虾的,应该只有我这一家。”吕卫民说,因此只是稍微在周边饭店跑了下,就已然供不应求,需要提前订货。
于是,王少国和吕卫民决定“增资扩产”,在新和村支持下将13公顷(200亩)基地扩建至67公顷(1000亩),届时日产小龙虾可达3000斤。
为提高小龙虾养殖业附加值,王少国和吕卫民还在新和村租下5公顷(75亩)的老农庄,升级改造为网红钓虾场,配套农家乐包间、民宿等设施。
网红钓虾场预计今年5月开业,届时邀请抖音网红来拍摄垂钓稻花小龙虾的视频。市民在这里不仅能钓虾,还可以享受地道鲜味,住宿小憩。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们大力支持高附加值农业发展,将新和的好‘家底’拿出来与河南‘老乡’共享,进而反哺村民,形成良性循环。”黄健鹏表示。
甜文化 西瓜产业托起致富梦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鲁迅笔下,少年闰土与猹展开“西瓜保卫战”的情景,让不少人记忆犹新。
“圆月、沙地、西瓜”恰是新和的“标签”。西南涌冲积而成的沙地,与闰土家乡浙江绍兴的海边沙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景象也将于初夏如期“上演”。
新和西瓜沙瓤、多汁、鲜甜,畅销海内外。2020年8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为新和村颁发《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证书》,认定新和村为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西瓜专业村。
在新和村多个瓜田,记者看到,不管是布南西一经济社黄启宏夫妇,还是布北东经济社黄伟章夫妇,手里一刻不落地下苗、浇水、覆土、培正,脸上始终洋溢着淡淡的笑容,夫妻间说起话来更是眉开眼笑。
挂着同样笑容的,还有正在绑豆角架子的布北西经济社村民黄瑞光,他曾是原新和小学的退休教师,今年已68岁了,0.07公顷(1亩)地种上了花生、豆角、玉米、南瓜,就地过上“有机”退休生活。
蔬果与鲜花,展现了新和人的务实和浪漫。不远处,火车呼啸而过,广西人黄春梅在玫瑰花田里穿梭自如,不一会儿就手捧一大束玫瑰,笑嘻嘻地来到丈夫黎达华跟前。
黎达华手上削着嫁接用的枝条,腿上却穿着“京东快递”的制服裤。为了让三个孩子在佛山接受优质教育,10年0.7公顷(10亩)玫瑰花田还不够,稍有空闲他就会摇身变成“快递小哥”。
河南人吕卫民在新和20年,也供起了3个孩子读书。天南海北、南腔北调,新和用土地托起了许多家庭的希望,更凝结着村民们对未来的期许。
新业态 集约土地发展现代化农业
爱笑的新和人,也有自己的“心事”。
黄健鹏带着记者参观宇威车城在建地块,这里几乎是新和村唯一的“工业”。新和村3136名户籍村民,大都以农业种养为主要经济来源,外来人口不足千人。超267公顷(4000多亩)的耕地面积,让这里担当着一汽-大众华南基地及其汽车产业“钢筋水泥”厂房丛中,几乎唯一的“绿肺”,安静时能听到高架桥上汽车、火车呼啸而过的鸣音。
“我们知道耕地保护的重要性。说集约土地引入连片现代化农业,大部分村民比较支持,创新改变才有出路啊!”新和村布南西一经济社社长黄啟章说,村及经济社都在全力宣讲发动,已集约了部分土地,目前处于1年过渡期。经济社已集约的地目前租给农民暂种西瓜等作物。
村民如何就地过上高品质生活?这是村居高质量发展必答的题、必破的局。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副总裁、管理合伙人张健辉是挂钩新和村的南海区政协委员,专程从深圳赶来,花了一下午时间为新和村“把脉问诊”、输“智”送“计”。
深入了解新和村现状后,张健辉提出农产品产地IP品牌化十分重要,新和村走土地连片集约引入大项目的路子走得很对,当前要制定适合新和村的发展定位,选择匹配性较强的第一波“种子”项目,充分链接外部资源进行开拓,打造标杆、树立榜样。“项目为王,建议新和村将客观现状梳理出来,对希望引进的现代化农业等进行画像,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招亲’,不断满足乡亲们对新和大发展的迫切需要。”
新和村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经联社社长黄新贤深表赞同,新和村土地分散、权属不一,种植规模小打小闹、土地租金低,要打破困局首先得集约。“我们就是吹号人,积极组织大家集约土地,连片发展提升土地价值,同时用好区点状供地的政策,让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利好,争取早日完成土地集约化发展,实现新和村高质量发展。”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孙茜通讯员黄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