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露两手” 社区善治“有睇头”
里水胜利社区打造“乐龄善治”平台,助老有所为,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胜利社区长者指导亲子家庭制作艾糍。

■胜利社区建立“胜在议”议事制度,鼓励长者对社区建设提出建议。

细雨沿着屋檐滴答落下,屋内飘出艾草淡淡香气,长者们谈笑风生……近日,里水胜利社区幸福院组织了30对亲子家庭,开展“青青艾糍飘香味”主题制作活动。现场“乐龄讲堂”的长者老师们精神矍铄,一边传授包艾糍技巧,一边讲述社区文化习俗,与大家探讨社区发展愿景。
在胜利社区,许多“老友记”在享受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还积极用自身技能服务每一位居民。胜利社区创新打造“乐龄善治”平台,探索“135乐龄服务模式”,发掘培育了一批长者能人,并引导他们把所知、所学、所想运用到“创熟”基层治理中。如今,长者们既是“善治”受益者,更是“善治”参与者。
聚焦需求建档立册将服务送到长者心坎
今年,胜利社区以需求为导向、以关爱为宗旨、以善治为目标,创新探索“135乐龄服务模式”,即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辐射丰岗、五一、河塱沙三个经济社,开展老有所学(长者兴趣课堂服务)、老有所教(知识理念传播服务)、老有所医(特殊长者关爱服务)、老有所乐(精神文娱文化服务)、老有所为(长者善治志愿服务)的“五老”服务,引导老年人发挥余热赋能基层治理,提升社区治理新效能。
“邓伯,最近身体好吗?有什么需要记得和我们说。”今年年初,胜利社区和幸福院社工一起入户探访、电访长者。在亲切慰问和拉家常中,社区动态掌握长者数据,及时更新档案,同时重点关注特殊长者的身体、经济和家庭照料等情况,精准调研评估长者需求。截至今年3月底,胜利社区入户探访高龄和特殊长者37名,电访长者45名,为后期开展长者个性化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在调研过程中,不少长者表示希望社区提供更多健康养老服务。为此,胜利社区积极撬动医疗和保健资源,加强和完善社区幸福院功能建设,开展多元化服务;同时面向长者开展中药艾灸、血压监测、足疗按摩等免费康复理疗服务,截至目前共计开展8场次,服务97人次,并链接各大医院资源开展邻里关爱日服务、中医理疗科常驻义诊服务、健康课堂,用温暖、优质的服务守护“最美夕阳红”。
挖掘“老年能人”扩大善治朋友圈
在优化民生兜底服务的基础上,胜利社区坚持走“参与活动—参与议事—参与治理”的路径,鼓励长者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在丰富晚年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为社区建设贡献力量。
周婉嫦是胜利社区长者志愿服务队的骨干成员,也是“乐龄善治”平台的核心代表之一。3年前,她像很多长者一样过着退休生活,日子虽无忧无虑,但也有点枯燥无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周婉嫦第一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结识了不少新朋友,更体会到服务社区的快乐,生活变得充实起来。
“我平时喜欢‘露两手,煮几味’,没想到社区就找我当起了老师。”说完,她发出了爽朗的笑声。原来,胜利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工通过日常观察与交谈,发掘了周婉嫦的厨艺技能,并邀请她担任老师,在各个节日开展文化美食制作活动,给居民讲述社区历史文化。
像周婉嫦这样“身怀一技之长”的长者还有很多。胜利社区通过发掘长者能力,建立长者资源库,培育孵化了宝珠曲艺社、闪星乐合唱队、舞蹈队、长者志愿服务队等多个社区组织。每逢周六,长者们就会准时参加“乐龄提能”培训,在欢笑声中进一步提升个人才艺技能。此外,胜利社区还为长者搭建“乐龄讲堂”,每逢佳节组织长者志愿服务队为居民讲述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和社区历史故事,增强长者在社区建设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同时推动熟人社区创建。
走出家门、面向居民,长者对社区建设和发展有了更深认识。在“胜在议”议事制度的引领下,胜利社区鼓励长者围绕社区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幸福院提升服务效能、长者志愿服务赋能社区善治等话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打开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在参与社区活动、议事、治理的过程中,长者实现了自我价值,在平凡的晚年生活中变得不平凡,成为了基层治理中的“最美夕阳红”。2023年第一季度,胜利社区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逾90次,长者志愿服务队参与达512人次,每场活动出席率均达100%,服务2300余人次。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邓施恩通讯员郭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