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闻网首页 南海 镇街 政策 文化 专题 直播 视觉南海 更多
  • 微信头条
  • 信息发布
  • 经济
  • 情报站
  • 音视频
  • 活动
  • 公告
珠江时报数字报 - 南海新闻网
  • 2023年04月12日
  • 返回头版
  • 返回版面
  • 标题导航

    第A01版:要闻

    • 10.6万亿元!一季度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创新高
    • 南海 144家企业将出征广交会
    • 志愿V站是辆车 服务直接开进村
    • “店小二”上门问需求助力企业加速上市
    • 平荒地建公园 为乡村添美景
    • 巴西总统卢拉今日起访华
    • 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速超过5%
    • 我国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
    • 南海举行“生命文化教育”系列研讨会首场分享会

    第A02版:要闻

    • 凭实力出圈“九江龙”为啥行
    • 物管进驻 居民先尝服务后付费
    • 征集中医药视频作品20万扶持资金等你拿
    • 家电企业抱团学习数字化转型

    第A03版:经济

    • 让氢能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 10万元起家 公司如今年产值近5亿元

    第A04版:要闻

    • 一场草坪上的生命文化教育之约

    第A05版:镇街

    • 自助服务“不打烊”高效便捷“益晒你”
    • 亲子田间采挖 感受农业科技魅力
    • 共建“青创之星”助建广佛青创城
    • 师生参与疏散演练增强防震减灾意识

    第A06版:要闻

    • 志愿服务搭着专车来
    • “知行合一”巧育儿
    • 拒绝违停让文明更到“位”
    • 制作龙船模型体验龙船漂移
    • p2

    第A07版:视野

    • “明码标价”陪看病你会买单吗?

    第A08版:天下

    • 国内物价保持平稳运行
    • 拟禁止非法披露个人信息
    • 规范命名管理工作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 p55
  • 数字报首页

A07:视野

“明码标价”陪看病你会买单吗?

监管和行业规范需同步跟上,让陪诊服务更加规范安全

2023年04月12日

    儿女在外地的空巢老人、单身在异乡的都市白领,生病后到医疗机构就诊,常常因为无人陪伴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由此,陪诊服务悄然兴起,提供挂号、取号、代取药品、取报告、陪伴就诊等服务,并从一线城市向各城市逐渐扩展。

    记者在北京、安徽等地调研发现,新兴的陪诊服务的确满足了一定的现实需求,但由于其准入门槛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机构或人员甚至以“陪诊”之名,行“黄牛”之实,妨碍医疗公平。对此,监管和行业规范需同步跟上,在保障供需双方和医院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让陪诊服务更加规范安全,“走得更远”。

    现象思考

    近些年来,陪诊行业悄然兴起,陪诊员是陌生人,老人愿意让他们陪伴吗?医院设有导医和志愿者岗位,患者还需要陪诊员吗?一旦发生纠纷,患者与陪诊员该如何维权?针对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医生、专家和律师,听一听他们的看法。

    花钱请来的“看病帮手”

    在北京工作的胡女士亲属都在外地,到医院看病通常是孤身一人,有时强忍着病痛走在医院里让她倍感孤独。数月前,胡女士因胃肠镜检查前往医院就诊,并联系了陪诊服务。

    就诊当天,陪诊师王女士提前帮忙取了号,全程陪同就诊,还引导胡女士做检查前的各种准备,并帮忙拿药,直至就诊完成离开医院。

    胡女士说,自己不经常到医院看病,很多医院都没去过,甚至就诊的流程都不了解,陪诊师对医院很熟悉,“这次检查还需要打麻药,一个人根本无法完成,有人陪诊真是解决了大问题。”

    陪诊师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客户许多都是老人和单身的白领,也有外地患者。他们没有家人陪伴,或对医院不熟悉,希望有人带着,心里更踏实。

    安徽合肥一家陪诊公司的运营经理王晖表示,如今医疗服务信息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群就医时难免会面临一些困难,如果儿女不在身边或工作太忙,就只能找人来陪诊。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以及异地就医的现实需要和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都使得陪诊服务需求越来越强烈。

    记者了解到,目前提供一对一陪诊服务的主要是一些公司和个人。各地价格不同,基本都在半天200至300元、全天300至500元不等,多为与陪诊师面谈,并没有相应的价格标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科研助理宋煜表示,陪诊服务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一些医院也进行了探索,比如专门设置导医台或者通过线上咨询为新入院患者提供引导,通过护工为患者和家属提供陪诊服务,还有部分医院独自或与社会服务机构合作,组织人员在院内为患者和家属提供陪诊导医等服务。

    采访中,许多患者表示,即便医院配备有志愿者或护工进行引导,但终究无法和陪诊师这样一对一的服务相比拟。

    陪诊服务尚存诸多隐患

    记者调研发现,虽然陪诊服务的确满足了部分患者的现实需求,但由于该新兴行业发展迅速,行业规范和监管制度还处于缺位状态,仍然存在一些风险隐患。

    ——准入门槛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陪诊师高月表示,这个行业的门槛确实不高,各医院的就医流程大同小异,只要熟悉各大医院的布局就行,因此从事这个行业的也是什么人都有。胡女士说,自己曾约过两次陪诊服务,第二次的服务仅仅是提前帮忙取号并带到诊室门口候诊,陪诊师便以还有其他客户在医院就诊为由先行离开,服务差异较大。

    ——规范和监管缺位,一些名为“陪诊”实为“黄牛”。记者调研发现,一些陪诊服务声称可以帮忙加号,还能提前预约检查,但需要额外加价。曾兼职干过几个月陪诊工作的李枫告诉记者,还有陪诊师故意扣留患者的就诊卡和检查报告,“强行”留住客户。

    此外,由于没有相关行业规定和监管,陪诊师和患者双方的权利、责任并不清晰。就诊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责任如何认定,费用该如何计算,对陪诊质量不满如何处理等问题都还未明确。

    ——没有“靠谱”平台,服务“真假”难辨。记者以“陪诊师”为关键词,在多个网络平台搜索,均显示数百条甚至上千条相关内容,广告繁多,让人无法分辨和选择。

    陪诊服务需加强规范和监管

    受访专家认为,相关部门要及时关注陪诊行业的特点,从服务保障患者就医的层面完善相关行业规范和监管制度。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认为,相关部门可出台指导性文件,规范其准入门槛、服务内容、收费标准等,让陪诊师和患者均有章可循。另外,陪诊服务开始前,双方应签订合同,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保护患者隐私,避免患者、陪诊师以及医院之间产生纠纷。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赵红表示,若陪诊师以“插队看病”为卖点,必然影响医疗公平。相关部门要予以监管,避免出现假借陪诊之名,行黄牛、医托之实。

    宋煜认为,在陪诊服务过程中出现纠纷,同样会加剧医患矛盾。对此,可发挥医疗服务机构的主体作用,提升自身专业化导医服务的规模和质量,并对在院内开展陪诊服务的人员加强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个性化的有偿陪诊服务,应当在不影响医疗机构服务过程的情况下,维护好供需双方的权益,加强监督管理,依法依规处理矛盾,避免造成社会问题。

    市民看法

    “愿意花钱请人陪着老人有说有笑地看病”

    南宁市民何女士家中有两位七旬老人,因为患有基础病,老人总要上医院看病。对于陪诊员这个角色,何女士觉得站在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如果有需求,正好有这个服务,她愿意花钱请陪诊员陪着老人有说有笑地看病。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市民梁先生,虽然他的父母觉得有家人陪同,没有必要请陪诊员,但是自己总有抽不出时间的时候。之前他在几个网络平台上看到过陪诊员的信息,也留意了一下服务内容和收费。“如果我无法陪同老人,只需花费两三百块钱就可雇人全程陪诊,我是愿意的。”

    “不太相信陌生人,担心碰上‘假陪诊真医托’”

    需要定期到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简称市二医院)做透析的彭先生则认为“没有必要”。6年前确诊尿毒症后,他与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3年前是走路过来的,现在只能坐电动轮椅,妻子要上班,孩子要上学,我就自己来。医院有导医和志愿者,喊他们一下,也能得到帮助。”

    居住在秀厢大道的梁阿姨曾经中风住院一个月,现在恢复得不错。她觉得请陪诊员是花冤枉钱,而且她不太信任陌生人,担心会碰上“假陪诊真医托”,最后不但看不了病,反而被骗钱财。

    院方观点

    “医院安排得当,应该可以满足患者和家属需求”

    在市二医院门诊大楼一楼,进门左手边设有吴应兵志愿服务岗。吴应兵是一名退役军人,中国共产党党员。2013年起投身于志愿服务工作。2019年7月,吴应兵加入市二医院仁爱志愿服务队以来,坚持每天到医院做志愿者,引导患者就医,帮助患者解决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该院门诊办主任韦吉伟介绍,该院除了志愿者,还有导医。门诊大楼每一层都安排有2~3名导医,按行政班时间开展工作。导医由医院的护士组成,她们必须要有很强的医学知识,对医院也非常了解,知道每位专家每天出门诊的时间,以及他们工作的楼层。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描述,引导他们到相关科室去就诊。

    “只要医院安排得当,相信能满足患者及家属对导医和志愿服务的要求。”韦吉伟说。

    专家说法

    “要从正反两方面看,满足患者需求也可能扰乱医疗秩序”

    广西社会学专家谢金甫教授认为,凡事要从正反两方面看,陪诊员的出现,会有有利的一面,但也可能会扰乱正常的医疗秩序。

    陪诊员可帮助患者预约专家号,可以全程陪同病人就诊,对于行动不便或有这方面需求的患者来说,他们提供了辅助性帮助,陪诊确实有价值。“虽然很多医院都有导医或咨询台,但是一些大医院人流量太大,没有亲人陪同的患者需要帮助又得不到帮助,这时陪诊员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并不会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

    “但是,他也有可能会演变成医托或是黄牛党,对正常患者的就诊带来不公平,主要表现在预约专家号,别人怎么抢都抢不到,黄牛党就有办法拿到,这会对医疗秩序的公平性形成冲击。”谢金甫教授认为,不利的一面需要防范,需要有相关部门出面管理。

    律师建议

    “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容易产生隐私泄露风险”

    北京市盈科(南宁)律师事务所律师何耀雄认为,陪诊服务从法律性质上属于委托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三章对委托合同作出规定,民法典规定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订立合同,故委托人可以根据陪诊时间、服务内容、金额等情况结合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的形式。如果采取口头形式,最好通过短信或微信等方式留存相应的凭证。

    陪诊员作为受托人完成委托事务的,委托人应当按照约定向其支付报酬,包括因不可归责于受托人的事由,委托合同解除或者委托事务不能完成的,委托人应当向受托人支付相应的报酬。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此外,因有偿的陪诊服务所建立的委托关系,因陪诊员的过错造成委托人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请求赔偿损失。

    北京市炜衡(南宁)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洋说,陪诊员提供的服务包括陪同(代理)挂号、医院内跑腿拿药拿检验报告、端茶送水等就医时的辅助事项。对于病患者而言,可以提高医院内就医的效率,节省时间;对于家属而言可以安心上班,不用抽时间或请假陪诊。

    双方属于民事劳务合同范畴,即患者雇用陪诊员提供上述劳务活动,陪诊员获得一定的报酬;类似于家政服务。但是考虑国家现阶段对"陪诊师、陪诊员"没有准入门槛,部分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容易产生个人身份家庭住址信息、病历信息等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另外,由于缺少相应的护师资格,容易在病患突发意外时产生民事纠纷。

    对此,黄洋建议患者尽量委托正规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的合格人员,或者是医院提供的志愿者。

    (综合新华网、南宁晚报)

珠江时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rnh222@126.com 举报电话:0757-81212540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南海大道北57号 邮编:528200 电话:0757-81212540 传真:0757-83873205

互联网新闻登载服务许可证:粤ICP备17097190号-1 粤公网安备 440605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