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人2年花3000小时守护河涌
2021年至今,桂城开展爱河护水志愿服务234场次,参与志愿者超2000人次

■志愿者马炎带着2个儿子清理河道边的垃圾。

“巡河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上下班都会不自觉来看看。”居住在桂城平东社区的马炎是一名志愿者,平时路过河涌会“多看一眼”,周末也会带着2个孩子参与志愿服务。
像马炎一样的巡河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以河涌为服务对象,以水清岸绿为目标,通过常态化开展爱河护水志愿服务,坚持巡查并跟进整改,用志愿服务助力河长制,巩固河涌治理成效。2021年至今,桂城开展爱河护水志愿服务234场次,参与志愿者超2000人次,累计提供服务约3000小时。
3月22日~28日是“中国水周”,桂城志愿者们集中开展爱河护水志愿服务。今天,一起聆听他们巡河的经历与故事。
长者志愿者退而不休每周巡河
每次爱河护水志愿服务中,总能看到头戴遮阳帽、身穿橙马甲的志愿者陈友爱。她手上不是拿着钳子就是垃圾袋,或者是宣传册子,“我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服务、沿岸清洁及宣传,让大家知道治水护水的重要性。”
陈友爱今年65岁,退休后便成了一名桂城志愿者,身体力行为社会作贡献。“我来桂城12年了,志愿者这个身份让我感受自身更多的价值和能量。”她说,加入怡海社区志愿服务队以来,不仅帮助了许多人,也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作为一名新市民,陈友爱渐渐融入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助人的痕迹和巡河的足迹,“我参加志愿服务时长已超过2000小时。”
2021年,桂城街道河长办探索“民间河长制”新模式,与桂城团工委、志愿者联合会依托桂城志愿服务队伍,将爱河护水志愿服务常态化,并形成了“巡、查、导、宣”志愿者行动指引。
“怡海社区段的佛山涌是我经常巡护的。刚开始巡河时,能看到岸边经常有乱扔的垃圾。经过我们发放小册子及自身行动的宣传,周边市民也开始自觉做到不乱扔垃圾,还有人想加入我们一起巡河。”陈友爱说,保证水清岸绿需要人人支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志愿者和市民加入到爱河护水志愿服务中。
“父子档
”坚持每周巡河
桂城爱河护水志愿服务常态化,背后是不同年龄层的志愿者在接力。
“95后”志愿者黄敏莹是土生土长的叠滘人,见证叠滘河涌的水质变得越来越好。她收获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之余,还带出了不少“徒弟”。
“我们因志愿服务聚在一起,并通过自身的行动吸引身边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她说,志愿者罗晓潼便是和她一起参与志愿服务的“徒弟”。“在我的引导下,晓潼多次参与爱河护水志愿服务,现在也能独当一面,带领小分队出色完成任务。”在黄敏莹的鼓动下,罗晓潼还带着妹妹和朋友一起加入桂城叠北社区河小青志愿服务队。
同样带动身边人成为志愿者的还有马炎,“父子档”巡河已成为每周必备的亲子活动。上下班时瞧一瞧,接孩子上下学时看一看,有垃圾就捡起来扔掉,趁机向周边的人宣传。在马炎看来,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参加志愿服务不仅拉近亲子间距离,还能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奉献精神。
正如黄敏莹所说,爱河护水是一项长期的志愿服务,是一种传承,是大家对保护环境的传承,是志愿服务的传承,也是热爱桂城的传承。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丁当通讯员林海全廖穗婷